长江存储雄起了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宏大版图中,存储芯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 NAND 芯片作为存储芯片的关键分支,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长江存储这一中国存储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展现了其迅猛发展态势以及对全球 NAND 芯片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
NAND 芯片在现代科技产业中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固态硬盘(SSD),还是数据中心海量数据存储,都离不开它。其市场规模庞大,全年规模超 600 亿美元,在全球芯片产业规模中占比约 15%。但长期以来,NAND 芯片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三星、SK 海力士、铠侠、美光、西部数据这五家企业牢牢把控着市场,合计份额高达 95%。从地域上看,韩国企业凭借三星和 SK 海力士,垄断了约 55% 的市场;日本的铠侠占据 16%;美国的美光和西部数据共占 25% 左右。在这些巨头的阴影下,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在过去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国外 NAND 厂商借此从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因为中国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数据中心产业对 NAND 芯片需求巨大。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存储芯片企业为减少对外依赖、提升自给率,开启了艰难的自主研发与创新之路。长江存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 2016 年才成立,但发展势头迅猛。2017 年,长江存储成功量产 32 层堆叠的 3D NAND,这一成果标志着其正式踏入 3D NAND 闪存制造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存储芯片技术上的长期封锁。仅仅一年后的 2018 年,长江存储发明了晶栈技术(Xtacking)。该技术创新性地将存储单元和外围电路分开制造,显著提升了芯片性能,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长江存储后续产品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长江存储技术持续突破,2022 年成为全球首家量产 232 层 NAND 闪存的企业,在存储芯片技术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震惊全球半导体行业。
然而,长江存储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竞争对手的警惕与打压。在技术封锁、供应链限制等多重压力下,长江存储并未退缩,而是与国产供应链紧密合作,全力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一方面,积极探索国内原材料、设备供应商,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现有技术,不断缩小与三星、SK 海力士等国际巨头的差距。令人振奋的是,长江存储在技术创新上的坚持获得了回报。其拥有的混合健合技术专利,连三星都无法忽视,三星甚至与长江存储达成专利授权,这不仅彰显了长江存储在技术领域的实力,也意味着中国存储芯片企业在全球专利布局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在产能方面,长江存储同样成绩斐然。2024 年底,其产能已占到全球的 6 - 7% 左右,并且发展势头不减,预计 2025 年有望提升至 10%。产能的稳步扩张是长江存储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支撑。随着产能增加,长江存储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供应产品,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近期,长江存储新一轮融资曝光。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 94.2 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据此推算,其估值已突破 1600 亿元,远超美国西部数据(市值约 1000 亿元)。资本的敏锐嗅觉向来精准,这一融资成果表明资本市场对长江存储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大量资金注入将为长江存储后续的研发投入、产能扩张、市场拓展提供充足 “弹药”,助力其在 NAND 闪存市场进一步开疆拓土。
长江存储有望凭借技术创新、产能提升和资本支持,实现市场份额的大幅增长,超越西部数据或许只是时间问题。长江存储的崛起对中国存储芯片产业意义深远。它不仅为国内众多电子设备制造商提供了稳定、自主的存储芯片供应渠道,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还带动了整个国产存储产业链的发展,从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到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升中国存储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