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美通缉犯”直播:个人IP的底线何在?
2025年4月,曾因“酒托”诈骗被通缉的卿晨璟靓出狱后高调开启直播,以“最美通缉犯”“大牢出来的女人”为噱头吸引流量,甚至在直播中揭秘犯罪细节、诱导粉丝付费进群。这一行为引发轩然大波,最终被抖音平台无限期封禁账号,8000余名粉丝一夜清零。这一事件折射出个人IP打造中的深层矛盾:在流量经济的浪潮中,法律、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底线究竟该如何坚守?
犯罪经历不是流量“提款机”
卿晨璟靓的行为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根据《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网络数据处理者需对所处理数据的安全承担主体责任,而她利用犯罪经历进行商业炒作,本质上是将违法事实转化为牟利工具。尽管她已服刑完毕,但法律对其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并未消除。正如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明确要求,全面清理以“刑满释放”为噱头的不良内容,此类行为不仅违背司法惩戒的初衷,更可能引发“犯罪经历变现”的不良示范效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构成新的违法犯罪。2025年杭州警方破获的汪某售假案中,涉事网红因利用直播销售高仿商品获刑三年,其核心逻辑在于“流量变现”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卿晨璟靓若通过直播传授诈骗技巧或诱导粉丝参与违法活动,同样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传授犯罪方法罪或非法经营罪。
公众注意力的“灰色交易”
在道德层面,卿晨璟靓的直播暴露了个人IP打造中的价值扭曲。她将原本应引以为戒的犯罪经历包装成“独特人设”,甚至以“改邪归正”为幌子进行商业变现,本质上是将公众的猎奇心理转化为商业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诈骗案受害者的情感,更挑战了社会对“改过自新”的基本认知——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正当路径,应是低调融入而非高调消费过往。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流量至上”价值观对社会道德的侵蚀。2022年某网红因直播中炫耀犯罪经历被抵制,2024年“股市黑嘴”吴某某因非法荐股获刑,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当个人IP的打造脱离了道德根基,即便能短期获利,最终也会被市场和公众抛弃。正如内容营销专家刘鑫炜所言:“个人IP的影响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任何试图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代价。”
流量经济的“守门人”角色
在这场争议中,平台的监管责任尤为关键。抖音此次封禁账号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区自律公约》的执行力度,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平台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从技术层面看,2025年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平台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而类似卿晨璟靓的账号能多次注册并发布违规内容,暴露出平台在账号管理、内容审核上的漏洞。从制度层面看,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明确将“虚假摆拍、违规引流”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平台若继续对类似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会损害自身公信力,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流量狂欢下的价值重构
这一事件的本质,是流量经济与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当“颜值正义”“猎奇心理”成为流量密码,个人IP的打造往往陷入“底线竞赛”—— 谁更敢突破常规,谁就能获得更多关注。但这种畸形的竞争,最终会导致网络生态的恶化。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对个人IP而言,应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通过优质创作而非低俗炒作赢得粉丝;对平台而言,需完善审核机制,建立 “总编辑内容负责制”,从源头遏制不良内容;对监管部门而言,应细化法律法规,明确 “犯罪经历变现” 的法律边界;对公众而言,则需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网络内容,用 “不点击、不打赏、不传播” 的方式抵制不良信息。
结语
卿晨璟靓的案例,为个人IP的打造敲响了警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流量确实是一种稀缺资源,但它绝不能成为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借口。真正的个人IP,应该是价值观的载体、正能量的传播者,而非低俗内容的生产者。唯有坚守法律红线、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才能在流量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