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江湖的硝烟:当京东的美团猎人举起镰刀

推荐 04-27 阅读:5 评论:0

凌晨三点的骑手站

2025年4月的一个深夜,北京望京某写字楼下,两个穿不同制服的骑手蹲在台阶上抽烟。一个美团黄衣小哥刷着手机嘟囔:“今天跑了60单,京东那边才给派了8单。”旁边的京东红衣骑手苦笑:“知足吧,我这月社保倒是交上了,但单子少得连油钱都赚不回来。”这或许是当下中国外卖行业最真实的切片——一场价值万亿的市场争夺战,正裹挟着700万骑手、千万商家和数亿用户,在补贴、谣言与算法的漩涡中沉浮。

一、补贴战:从“满减游戏”到“社会价值”的嬗变

“满8减7!奶茶只要4块钱!”——这不是某个新茶饮品牌的促销,而是京东外卖杀入市场的第一把镰刀。2025年初,京东以“百亿补贴”高调宣战,直接击穿行业底价。相比美团常见的满20减5,京东的满减门槛更低、力度更大,甚至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的激进承诺。这种近乎“赔本赚吆喝”的策略,让上线仅40天的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100万,4月22日更是冲至单日1000万单的峰值。

但补贴从来不是新鲜玩法。早在十年前,美团正是凭借“千团大战”中的补贴战术,从饿了么、百度外卖的尸山血海中杀出血路。如今京东复刻这套打法,背后藏着更深的心机:

用户心智争夺:用高频外卖撬动京东主站5.8亿电商用户的即时消费场景,把“点外卖”变成“逛京东”的入口;

支付暗战:每单外卖都是培养支付习惯的“微型课堂”,京东白条与美团月付的较量已延伸至街头巷尾;

数据主权:你今天点的黄焖鸡坐标,明天可能成为京东药房的配送点,即时需求数据才是未来十年的金矿。

美团的反击同样犀利。4月15日,美团闪购发布宣传视频,用小狗图片配文“你的东东再等等”,被外界解读为对京东的嘲讽。两小时后,京东回击“不打口水仗”的同时,抛出“品质外卖GMV超幽灵外卖”的暗箭,直指美团平台存在的资质问题商家。

这场补贴战最荒诞的注脚,是4月21日双方同日发布声明,均否认存在骑手“二选一”限制。京东承诺“永不强迫兼职骑手站队”,美团则引用古语“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隔空喊话。但当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话题冲上热搜榜首,当王莆中在朋友圈暗讽“京东急了”,商业竞争终究撕下了体面的伪装。

二、运力争夺:700万骑手的“社保困局”

“交社保的良心企业!”——这是京东外卖招聘广告中最醒目的标语。相比美团灵活用工模式,京东承诺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甚至提出“帮助骑手配偶解决就业”的“双职工计划”。这套组合拳精准击中行业痛点:中国700万外卖骑手中,超九成没有社保,日均工作时长超10小时。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京东初期订单量不足导致骑手收入不稳定,有骑手吐槽:“美团单子像流水,京东单子像水滴。”而美团虽未全面推行社保,却凭借日均7000万单的规模优势,用“多劳多得”留住人心。更微妙的是,4月27日爆出的“封号风波”揭开了运力争夺的暗面:

网传截图显示美团App提示“因使用京东软件永久封号”,后被证实为P图造谣;

京东指控美团通过外卖柜获取骑手信息实施封禁,美团则反击“限制骑手的只有京东自己”;

双方在声明中互指对方“水军操控舆论”,甚至出现男性账号用“我和老公”统一文案抹黑对手的荒诞剧情。

这场罗生门背后,是即时配送行业残酷的运力博弈。美团拥有700万骑手和十年算法积累,能同时调度2000万订单;京东则依赖达达130万骑手和新招募的10万全职队伍,在高峰期常现运力吃紧。有业内人士透露:“谁能解决骑手‘既要社保又要高收入’的悖论,谁就能掌握战局主动权。”

三、用户心智:从“吃饱”到“吃好”的进化论

深夜加班的李琳发现,同一家湘菜馆的外卖,美团标价58元,京东却要88元。“贵了30块,但用的真是餐厅同款包装,还多送一份银耳羹。”这恰好印证了京东“品质外卖”的定位——瞄准中高端市场,主打连锁品牌和堂食餐厅,佣金率长期控制在5%以下。

这种差异化策略直击行业痼疾。美团虽然占据70%市场份额,但被诟病“幽灵厨房”(无实体店的外卖作坊)问题久矣。京东则设立“品质堂食商家”认证,要求入驻餐厅必须拥有线下门店,并推出“1单盈利顶6单”的商家扶持政策。

用户端的反应呈现撕裂态势:

价格敏感型:“4块钱的咖啡不香吗?品质又不能当饭吃。”

体验优先型:“宁愿多花20块,也不要吃完拉肚子。”

观望派:“谁家优惠多用谁,反正手机里装着五个外卖App。”

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升级与降级并行的时代悖论。美团闪购已实现非餐饮品类日订单1800万单,覆盖3C、药品等高毛利商品;京东则试图用外卖高频流量反哺即时零售,形成“点外卖-买手机-购生鲜”的闭环生态。当外卖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而成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这场战争的边界早已模糊。

四、终局猜想:即时零售的“楚河汉界”

“这不是外卖之争,而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预演。”某投行分析师如此评价。数据显示,中国即时零售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2万亿,形成与传统电商、直播电商三足鼎立的格局。

美团的护城河在于:

700万骑手构筑的“30分钟生活圈”;

5600家连锁品牌形成的供给壁垒;

9800万日订单量带来的规模效应。

京东的杀手锏则是:

全国1300个仓库改造的外卖前置仓;

品质背书吸引的中产消费群体;

达达物流与京东主站的协同效应。

但双方都面临致命挑战:美团需要平衡商家抽佣与骑手权益,京东则要解决“高频带低频”的转化效率。更值得警惕的是,抖音、拼多多等新玩家正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用直播带货或社交裂变颠覆战场。

算法之外的人性温度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最容易被遗忘的是骑手老张们。他手机里同时装着美团、京东、闪送三个App,每天骑行200公里,月收入刚过万。“平台打架我们遭殃,昨天美团单子突然少了三成,怕是又要换地盘了。”

当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短视频获得1.1亿次播放,当王莆中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社会价值”,或许我们都该思考:

被算法优化的配送时间,是否也该优化骑手的喘息时间?

用补贴砸出的市场份额,能否转化为商家实实在在的利润?

在追求“万物到家”的效率时,我们是否失去了等待一餐饭的温情?

外卖行业的终极竞争,或许不在于谁先突破日订单1亿单,而在于谁能重构这样一个生态:让骑手有尊严,让商家有钱赚,让用户吃得安心——这才是即时零售最好的“配送时效”。

(麻烦友友们点点赞加加关注哦! 您的支持就是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