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继续增兵,以色列也要开打?俄:一旦开战毁灭性灾难

历史 04-30 阅读:217 评论:0

中东,硝烟再度弥漫,局势如同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崩断。

自从哈马斯政治局主席伊斯梅尔·哈尼亚在德黑兰遭遇暗杀后,整个地区的紧张气氛急剧升温。

伊朗誓言报复,强硬言辞让人不禁怀疑,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是否迫在眉睫?

美国迅速响应,加强了在中东的军事部署,航母战斗群和战略轰炸机频频出现,显然是在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未曾袖手旁观,国防军的动员力度空前,军演和实战准备如火如荼。

虽然以色列高官不断释放强硬言论,表示一旦局势失控,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策略,但这一切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

一旦战火蔓延,中东将何去何从?

宿怨未了,新仇又添?

美国与伊朗之间的敌对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根源深植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历史纠葛。

从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参与推翻伊朗民选总理摩萨台,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再到随后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进入21世纪,伊朗核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新焦点,经历了多年的制裁、谈判、协议达成(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核协议)与撕毁(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制裁),双方的互不信任感持续加深。

近年来,地区冲突,如叙利亚内战、也门冲突等,更是成为了美伊两国进行代理人博弈的战场,双方及其盟友在中东地区频繁发生摩擦与对抗,使得本就脆弱的关系雪上加霜。

2024年7月31日,一个震惊国际社会的消息传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主席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袭身亡。

根据伊朗官方通讯社及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共关系部的声明,哈尼亚及其一名保镖在德黑兰的住所内遭到袭击。

哈马斯方面迅速将矛头指向以色列,称此次事件为“狡诈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的袭击”。

据报道,哈尼亚此次访问德黑兰,目的是为了会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并计划出席新当选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的宣誓就职仪式。

这一事件发生在伊朗的政治心脏地带,且遇袭对象是伊朗重要地区盟友哈马斯的最高领导人,无疑是对伊朗国家安全和地区影响力的严重挑衅。

伊朗官方随即发出强硬表态,誓言将对幕后黑手,特别是其认定的以色列,进行报复。

山姆大叔为何紧盯不放?

美国长期以来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挑战者和潜在威胁,对其采取持续性的遏制与高压政策,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战略逻辑与多重利益考量。

首先,维护其中东地区盟友体系的稳定,特别是保障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是美国中东政策不变的基石。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均将其视为在中东最可靠的战略伙伴,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奉行的反美、反以政策,以及其对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反以武装的支持,被美国和以色列视为对其地区利益和安全的直接威胁。

因此,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削弱其军事能力,尤其是阻止其获得核武器,成为美国维护以色列安全和地区力量平衡的关键目标。

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也是美国向其中东盟友展示决心、巩固同盟关系的重要方式。

其次,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和无可匹敌的国际影响力,是驱动其对伊政策的更深层动因。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更是连接欧亚非大陆的地缘政治枢纽。

控制或主导中东事务,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能源安全、经济利益和军事战略部署至关重要。

伊朗作为一个拥有较大国土面积、众多人口、丰富资源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地区大国,其存在本身就被美国视为对其主导中东秩序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如参考资料中提及的,在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过程中,外界观察到美国军工生产能力和效率似乎并未达到其宣传的高度,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了对其全球领导力和军事优势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美国可能更迫切地需要在中东这一传统战略中心地区,通过集结重兵、展示先进武力、对伊朗等“对手”形成高压态势,来重新确立其军事威慑的可信度,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并向全世界强调其依然是无人能及的全球领导者。

此外,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如强大的亲以色列游说团体的影响、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以及特定政治派别的意识形态偏好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塑造并强化了其对伊朗的强硬政策。

因此,美国紧盯伊朗不放,是其维护地区盟友安全、巩固全球霸权地位、保障地缘战略利益以及受国内政治因素驱动等多重目标交织作用的结果。

兵临城下,中东阴云密布

面对伊朗在哈尼亚遇刺后发出的复仇誓言以及其长期以来构成的潜在挑战,美国的军事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在中东地区,尤其是在伊朗周边,展开了引人注目的军事调动和力量集结。

航空母舰打击群被部署到附近海域,战略轰炸机频繁飞越该区域进行威慑巡逻,先进的战斗机中队和导弹防御系统也得到加强。

美国海军的“艾森豪威尔”号或“福特”号航母战斗群就曾多次被部署至阿拉伯海或地中海东部,其舰载机联队具备强大的对地、对海和对空打击能力,形成了对伊朗沿海地区的直接威慑。

同时,美国也强化了其在伊拉克、叙利亚(如阿特坦夫基地)、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巴林(第五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等周边国家的军事基地部署,增加了快速反应部队和特种作战力量的存在。

这些行动旨在构建一个严密的军事包围圈,向伊朗传递明确的信号:任何针对美国及其盟友利益的行动都将面临压倒性的反击。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最紧密的地区盟友,以色列方面的军事准备活动也显著升级。以色列国防军频繁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各种作战场景,包括对远程目标的精确打击。

从2025年3月起以色列就开始进行实战打击演习,但其近期不断进行的、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训活动是客观事实。

以色列高官也多次公开或半公开地表示,为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或回应伊朗及其代理人的袭击,以色列保留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的权利,包括对伊朗境内的核设施和军事基地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

双方的一唱一和,使得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无论是因误判导致的意外摩擦,还是某一方有计划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将整个地区拖入战火。

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不仅让伊朗感到巨大的战略压力,也让周边其他阿拉伯国家深感不安,担忧一旦战事爆发,自身难免受到波及,地区稳定将荡然无存。

各方角力,棋局复杂难料

美伊紧张局势的急剧升温,牵动了全球主要大国和地区力量的神经,各方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和判断,纷纷入局或调整姿态,使得整个中东棋局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预测。

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和中东地区重要的经济伙伴,其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

面对当前紧张局势,中国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积极斡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导致局势升级的行动。

例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等场合,重申反对单边主义和非法军事干预的立场,引用王毅外长访问中东时的讲话,强调“任何国家不应在叙利亚保留非法军事存在”。

另一方面,中国也与地区主要国家保持密切沟通。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在埃及开罗与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会晤,重点讨论了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安全问题,希望借助中国等外部力量来平衡局势、管控风险的意愿。

俄罗斯与伊朗在叙利亚问题等领域存在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同时,俄罗斯自身也与西方国家处于激烈对抗之中。

因此,在中东问题上,俄罗斯明确站在反对美以单边行动的立场。

俄罗斯副外长等高级官员公开向美国和以色列发出警告,指出任何在中东地区点燃战火的企图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并强调伊朗拥有强大的反击能力,局势发展未必如美以所愿。

俄罗斯的表态,既是对盟友伊朗的支持,也是试图牵制美国精力,减轻自身在其他方向(如乌克兰)所面临的战略压力。

同时,俄罗斯在中东地区拥有广泛的军事和经济利益,地区冲突的扩大化无疑会损害其利益,因此俄方也保留了在局势恶化时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包括可能向伊朗提供更直接的支持。

欧洲国家虽然在战略上是美国的盟友,但在对伊朗政策以及如何应对当前危机方面,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且普遍对军事冲突的前景感到担忧。

一方面,欧洲国家担心大规模冲突可能引发新一轮难民潮,冲击欧洲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动荡也会威胁到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利益。

当前的中东局势,无疑正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临界点。美国的大规模军事集结和以色列的好战姿态,与伊朗的强硬回应和潜在的反击能力相互碰撞,使得擦枪走火的风险急剧升高。

一旦冲突爆发,其影响绝非局限于中东一隅。

首先,大规模战争将对地区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带来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其次,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若受到威胁,将直接冲击全球能源供应和经济稳定。

再次,大国之间的角力可能因中东战事而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地缘政治动荡。

俄罗斯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一旦局势失控,其连锁反应可能波及全球,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参考资料:[1]赵克仁.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民族主义[J].阿拉伯世界,2002(3):11-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