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号机的作战半径必然超过4000公里?

军事 05-03 阅读:793 评论:1

飞机作战半径这个概念,从字面上乍看人人都懂;一旦深入实际,却又没有那么简单。一般理解某种飞机的最大内油作战半径,就是在地面上加满燃油,包括机体内部的固定油箱,也包括机翼与机腹下临时挂载,可在迎敌期间随时抛弃的外挂副油箱,甚至是额外增加的保形油箱等。然后加力起飞,期间不经过任何空中加油,在内外燃油全部耗尽之前的,最大安全飞行里程的大约一半。也就是说如果某种重型三代机的一次性燃油最远航程是4000公里,那么纯理论上的最大作战半径应该是2000公里;如果最大内油航程只有3000公里,那么理论上的最大作战半径是1500公里。但实际上当前能达到2000公里内油作战半径的典型三代机几乎没有,能实现1500公里作战半径的大型三代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存在。

比如对苏两拐系列来说,基本上都有3800公里的最大内油航程,但是基本作战半径就是设定在1500公里,里面明显有800公里被直接“打折”打掉了。这是因为飞机作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飞行到目标区域后立即折返,而是必须在作战目标区域拿出一定的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也就是燃油航程来完成最基本的战术动作。这一部分航程的消耗扣除之后,再简单的除于2,才是大多数战机的理论最大作战半径。在前苏联空军与防空军的作战条例中,一般要拿出至少5分钟的飞行时间,来完成既定的空中拦截与其他的空中战术动作。而冷战期间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空军,则相对要求更严。也就是必须扣除8到10分钟的战区战斗飞行,其余的内油航程再除于2才是战机的实际作战半径。这是因为冷战时代,

苏式战机的电子对抗功能都相对简陋,大多数战斗机实际上都是执行截击机的简单拦截任务。属于先飞到战区,发现目标后发射完导弹就立即脱离返航。因此设定的战斗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而西方战机雷达电子设备相对完善,更强调在对空截击之外,执行更为复杂的对地对海打击任务,因此把战区活动时间扩大到8到10分钟。这就造成苏式战机对外公开的作战半径的数字相对更为好看;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未必比同代的西方战机有更大的真实作战半径。当然除了必须扣除战区飞行时间段之外,往返飞行的高度与速度设定,也会极大的影响真实的作战半径。比如是飞全程高高航线,还是高去低回的高低航线?要不要开加力超音速,有没有超巡能力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计算,在6代机出现之前,

几乎从来没有哪种战术飞机,具备2000公里以上的内油作战半径。就算是最大起飞重量超过45吨的F111,理论上的最大内油作战半径也只有2100公里,仅仅在2000公里的上限之外临时冒了个泡而已。而36号机因为有对关岛等超远距离目标进行穿透性全程隐身突击的特殊战术需求,在全球首创了4000公里以上内油作战半径。靠庞大的机体外加超高空超巡,或者是中高空双发甚至是单发推进省油模式来充分实现,同时还能保持200米级的超级小转弯半径。仅仅这2项极限性能,都是以前的1到5代战机想都不敢想的。这才是敢自称6代机开山之作的底气所在!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3 18:42:13

    能往返关岛作战就行,再远往返夏威夷珍珠港就是轰20的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