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后被裹挟到台湾去的5000幸存者:大多数人连媳妇都娶不上
聊到解放战争,那场面简直就是势如破竹,挡都挡不住。在那整个战争时间里,国民党军队那是一败涂地,就像山崩一样垮掉。就说辽沈、平津、淮海这三大关键战役吧,过程里虽然也有些让人心惊肉跳的时刻,但到头来,都是虚惊一场,咱们还是稳稳当当赢了下来。
在打仗那会儿的解放战争里,解放军唯一栽了大跟头的一仗,就是金门那一战。
金门战斗说的是1949年10月那会儿,咱们人民解放军跟国民党军在福建省金门岛上,连着打了三天三夜。可惜啊,因为上岛的部队后续支援跟不上,最后全打光了。
金门战役里,解放军没能成功,说实话,很大程度上是碰上了“倒霉事”;这不是说咱们承受不起失败,而是实话实说。
那时候,解放军得到的消息是,金门岛上守着的只有国民党的二十二兵团。这个兵团的司令官是李良荣,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二十二兵团呢,其实是由福建当地的保安团,还有一些从其他地方撤退到福建的国民党败军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而且,他们手头的重武器非常少。
有消息说,汤恩伯到金门巡查时,瞧见二十二兵团里好多新兵连军装都没穿上,整个兵团人数也就两万来人。
说实话,解放军派了三个团,加起来9000人上岛,这明显是对国民党守军相当看重。
不过,有时候“运气”这东西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就在解放军打算登岛打仗的前一天,国民党那边的第十二兵团,在司令胡琏的指挥下,正打算跟李良荣的二十二兵团换个位置呢。
说白了,等解放军上岛那一刻,他们碰上的敌军不是原先情报里说的2万人,而是足足5万人。金门岛上国民党军的人数是解放军的五倍之多,更麻烦的是,登陆的解放军还没啥重型装备。
说白了,要是金门战役提前三天开打,李良荣那两万兵马肯定不是九千解放军的对手;反过来,要是延后三天,胡琏跟李良荣早就换好岗了,那时候胡琏带着国民党新弄的第十二兵团,也斗不过解放军。
可这事儿还真是“无巧不成书”。
说到底,主要还是因为解放战争进行得太顺畅了。解放军那边,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二十八军,在打金门岛的时候,没使上那股子“打兔子也得拼全力”的劲儿,对付国民党守军时松懈了些。
就像在大、小嶝岛解放那会儿,咱们的解放军战士在登岛时,明显对渡海打仗这套不太拿手。虽然最后还是把岛给拿下来了,但中间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啊。可惜啊,这事儿后来没咋被当回事儿。
在大、小嶝岛的战斗中,解放军意外抓到了一些俘虏,他们来自国民党军的胡琏兵团第十八军的主力第十一师。不过呢,上面的领导还是觉得国民党兵没啥战斗力,而且觉得这些俘虏说的话不太靠谱;
最终,搜集船只的活儿做得不够到位。金门战役打了败仗后,解放军找厦门周边的船家老大聊了聊。这一聊才发现,原来厦门这地界儿上,船家老大们手里还攥着十多条空船没用呢。要是当时准备登岛的时候再用心点儿,把这些空船都用上,起码还能再运一个半团的兵力上岛。想想看,多了这四千多号人,那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其实,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跟登陆岛屿的解放军第二十八军的战士们没啥关系,那些上岛的战士,全都是出色的好汉。
九千名战士上岛后,后援被切断,手里还没啥重家伙,但他们跟国民党的守岛部队硬拼了三天三夜。结果,国民党那边被打死了九千五百多人,这战绩,真心牛气!
在那场战斗中,有4000多名战士献出了生命,而剩下的5000名战士,因为子弹打光、粮食吃尽,最后无奈地成为了俘虏。
那时候,国民党兵源紧缺得厉害。所以,当他们抓到那5000多名将士后,就使出了各种招数,软的硬的都用上,硬是把这5000多人给“说服”了,让他们加入了“国民党军队”。
看到这儿,或许有人会想,原来认为加入“国民党军”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能赶上台湾经济的腾飞时期。
这种说法挺常见的,但得提醒一下,真实情况可没那么容易说清楚。
很多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战士,在台湾的生活其实挺艰难。不少人过得穷困,一辈子都没能成家立业。
1994年,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里的作家陈惠方,跑了好多地方,跟金门战役的亲历者们,还有那些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老兵聊了好多。他收集了一大堆的口述故事,然后写了本书,叫《海漩——金门战役全记录》。这本书是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上将给写的序。到现在为止,它都是咱们国内讲金门战役讲得最细的一本书,全是根据那些老兵的亲口讲述整理的。
陈惠方先生跟很多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战士聊过天,这些战士是被形势逼着去了台湾。说实话,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日子过得并不咋地,压根儿就没捞到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半点好处。
下面,来聊聊几位挺有代表性的去了台湾的登陆战士。这些战士啊,他们可都是敢闯敢拼的好汉。他们踏上台湾的土地,心中装满了勇气和决心。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他们之中,有的可能来自北方,有的可能长在南方,但不管来自哪里,他们都怀揣着同样的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愿意奉献一切。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危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在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这些战士啊,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的精神让人振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所以,让我们记住这些战士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是去到台湾的登岛战士,是真正的勇士,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1、终生未娶的徐廉公】
以前有个解放军战士,名叫徐廉公,他因为被硬拉进国民党军队,觉得特别丢脸,就自己改名为徐廉耻。在金门当兵那会儿,他试着藏个篮球想偷偷回大陆,结果被发现了,国民党那边就把他扔进监狱关了七年。出狱后,他拖着受伤的腿四处找工作,可连饭都吃不饱,那时候台湾的人都不愿意雇坐过牢的人,更别提他还瘸了一条腿。后来,有个也是山东的老兵,退伍后开了家饺子馆,看他挺可怜的,又是老乡,就收留了他。就这样,他一直待到1990年,才终于从台湾回到山东胶南的老家,重新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改回了徐廉公。这一年,他已经68岁了,孤身一人,没儿没女。
【2、曾去南非卖苦力的原251团重机枪连二排长耿希长】
耿希长可是二十八军里的老将了,照他自己的说法,二十八军经历过的每一场战斗,他都亲身参与过。
耿希长比徐廉公老爷子走运的一点是,他被抓的时候碰上个国民党第十八军的营长,巧的是,他俩都是济南人。这位营长心里明白,上头对军官和共产党员盯得紧,对普通士兵就没那么上心。为了帮衬一把这位济南老乡,他就让耿希长换个名字,换个身份。
于是,耿希长这位原本在解放军二十八军251团重机枪连担任二排长的人,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201师602团三连二排里一个名叫康兆东的普通士兵。
耿希长当了整整九年的兵,直到1959年,他才终于得到批准退伍回家。
不过,就算退役了,国民党那边还是不打算放过他们,想再榨点价值出来。于是弄了个“退伍军人建设队”,把这些老兵一股脑儿地送到南非去修桥铺路。耿希长在南非硬是挺了两年,这才算是真正摆脱了。
之后,耿希长跟一群同样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俘虏,他们在台南高雄合伙开了一家搞农产品的公司,赚了点小钱,但生活过得还是挺紧巴的。
【3、解放军卫生员成了台湾著名牙医】
在那些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战士中,赵宝厚算是少数几个过得还算滋润的。
他小时候跟叔父学过一年的医术,而且在部队里一直做的是医疗工作,因此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他后来跟陈惠方先生说,从他被硬拉进国民党军队的第一天起,心里就盘算好了,得使劲儿学医,使劲儿提升医术,好早点离开军队。等退伍后,他还得玩命地给人看病攒钱,等钱攒够了,就马上回大陆去。
赵宝厚只当了一年多的国民党兵,就成功考上了国民党陆军士官学校。学完毕业后,他又回到国民党军队里干了几年军医,然后就选择退伍了。退伍之后,他在台北开了家牙科诊所,当起了牙医。
后来,他在台湾牙科界变得非常有名。
不过,在那五千多名被带到台湾的解放军战士中,能像赵宝厚那样幸运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其实都跟徐廉公差不多,要么还没成家,要么在台湾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属于最底层的穷人。
总而言之,当年那9000名上岛的战士都很了不起,不论是已经牺牲的,还是子弹打光、粮食吃完后选择投降的,都值得称赞。
他们为了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完全称得上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战士。(当然,那些主动背叛、投敌的极少数败类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