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公开杀皇帝?你看三国时代最大“二货”是什么下场

推荐 05-06 阅读:274 评论:1

【前言】

在任何时代,杀害君主都是严重的罪行。历史上,许多新上任的统治者往往选择宽恕前朝君主,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指责为不仁不义。这种行为背后,反映了他们对于道德评价的重视,以及对于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新君能够在权力更迭中保持一定的道德高地,减少来自民众和历史的负面评价。

历史上,有些篡位的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会对前朝皇室采取优待措施,比如赵匡胤对待柴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为了向新主表忠心,做出了极其愚蠢的举动。比如有个人竟然在公开场合杀害了前朝皇帝,这种拍马屁的行为不仅适得其反,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最终导致三族被诛。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达到讨好新主的目的,反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当街被杀】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逐步掌控了曹魏大权,等到曹髦即位时,朝廷实际已由司马家掌控。然而,司马昭的野心并未因此止步。尽管他已站在权力巅峰,几乎无人能及,但他仍不满足,渴望更进一步。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下一步目标不言自明。

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打算直接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彻底掌控曹魏的政权。在一次战役胜利后,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不仅提升了他的官职和爵位,还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这无疑为司马昭实现自己的目标铺平了道路。

尽管曹髦已经做出让步,司马昭仍不满足,他表面上谦让,实则暗示皇帝赐予更多赏赐。这种嚣张气焰,换做任何有骨气的君主都无法忍受。曹髦在位多年,对司马昭及其家族的专横跋扈早已忍到极限。司马昭的贪婪和傲慢不断挑战皇权底线,导致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曹髦作为魏国皇帝,面对权臣的步步紧逼,内心的愤怒与无奈可想而知。这种君臣对立的关系,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作为一国之君,曹髦对长期受制于权臣的处境深感不满。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重掌大权,摆脱司马家族的操控。到了260年夏天,曹髦终于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准备彻底清除司马家族的势力。

当时朝廷里的官员们已经开始选边站队了,曹髦能用的帮手其实没几个。司马昭和曹髦的矛盾几乎公开化了,谁都想在皇位更替的节骨眼上保住自己的性命。曹髦把最信任的三个人——王沈、王经和王业叫到宫里商量对策。

曹髦向在场的三人宣布了他的决定:他打算出兵讨伐司马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听到这番话,三人顿时感到意外。尽管曹髦贵为皇帝,但实际的军权却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曹髦虽是皇帝,但手中既无实权,也无兵权,哪来的力量对抗司马昭?三位大臣极力劝阻,希望他三思而行。然而,曹髦心意已决,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大不了就是一死!”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三人也不再劝说了。

出乎意料的是,曹髦计划中的三人里,有两位早已归顺了司马昭。因此,司马昭在行动开始前就已掌握详情。次日,当曹髦率领三百随从准备讨伐司马昭时,恰巧碰上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不得不说,司马伷的智慧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

他清楚曹髦毕竟是皇帝,自己绝不能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曹髦一声怒喝,他手下的士兵立刻四散而逃,无人敢阻拦。曹髦带着随从继续前进,没过多久就碰上了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贾充带着人马挡住了去路。

之前提到曹髦仍是天子,贾充手下的兵卒见到持剑的皇帝,都不敢轻举妄动,甚至有人悄悄后退。这时有个叫成济的人,自认为机灵,上前问贾充该如何应对。贾充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贾充直截了当地告诉成济,如果司马家族垮台,他们这些人也别想有好下场。成济一听,立刻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在“抓”和“杀”之间果断选择了后者。成济对贾充言听计从,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完全没考虑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

成济手持兵器径直冲向曹髦,一戟刺中,曹髦倒地不起,命丧当场。这位年轻的皇帝,年仅不足二十,就此陨落。

【二、咎由自取】

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竟然在街头被刺杀,这无疑让全国百姓对司马家族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司马昭得知此事后同样震惊不已,他万万没想到有人敢如此公然行刺君主。

这时有人提议,必须找个替罪羊来承担罪责,只有处死贾充才能平息大家的愤怒。但司马昭心里犯难,因为贾充是他信任的手下,他并不想牺牲贾充。贾充正是贾南风的父亲。尽管司马昭对贾充很看重,但成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司马昭迅速把杀害皇帝的责任全推给了成济,让他当了替罪羊。其实成济最初只是想通过表现自己来博取司马昭的赏识,结果不仅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搭上了性命。面对死亡威胁时,任何人都不可能保持冷静。

成济得知消息后,直接在院子里对着司马昭破口大骂,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完全是按照贾充的指示行事。他还进一步指出,贾充所执行的命令实际上就是司马昭的意思。换句话说,成济把弑君的罪名直接扣在了司马昭头上,认为这一切都是司马昭在背后操纵。

司马昭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处决成济。尽管他内心早有除掉曹髦的打算,但这一想法绝不能公开。成济被处死后,司马昭并未就此罢休,他向郭太后请求诛杀成济的全家。弑君之罪株连三族看似严厉,但成济并非主谋,只是被推出来顶罪的替死鬼。

俗话说,可怜之人往往有可恨之处,成济最终的结局也是自作自受。他分不清对错,为了蝇头小利就干出这种违背道义的事。如果这差事真有那么好,贾充为什么不亲自上阵,反而派你这种小角色去送死?

【三、隐忍不足】

曹髦在史书中的评价相当正面,被赞誉为“文采堪比陈思王,武略不输魏武帝”。这不仅体现了他过人的胆识,也展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有曹氏家族的风范。曹髦本身也是个聪慧之人,他即位时年纪尚轻。

面对司马家族的强势掌控,曹髦展现了不俗的政治智慧,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统治。作为曹氏后裔,他始终怀揣着重振家族权势的梦想,渴望夺回原本属于曹氏的主导地位。然而,在权力博弈的关键时刻,他的策略终究未能奏效,最终功亏一篑。

司马家族素以善于隐忍著称,司马懿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手下都能安然无恙,最终掌握大权,靠的就是过人的忍耐功夫。面对强势的曹氏家族,他始终低调行事,等待时机,最终实现了权力的过渡。这种隐忍的策略,让司马家族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逐步崛起。

曹髦年纪尚轻,而曹家血脉中向来缺乏忍耐的基因。他虽已忍受司马昭多年,但终于到了极限。司马家族在未掌权前一直采取虚伪敷衍的态度,但曹髦身为皇帝,无法长期与司马昭周旋。他的耐心已经耗尽,无法继续维持这种表面和谐的局面。

一时冲动之下,他仅靠几百名侍卫就想扳倒司马昭,这显然不现实。从百姓的反应来看,他作为皇帝确实赢得了民心。然而,皇位争夺向来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结语】

历史往往由掌权者重新书写,曹髦遇害后,郭太后便将所有罪责推到了他身上。因此,在后世的记载中,曹髦被塑造成一个心高气傲却能力不足、对长辈不敬的形象。尽管如此,司马昭为了避免后人指责,还是给曹髦封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头衔,以显示自己的宽容。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7 15:13:52

    历史能留名者有几人,成济一个小小的人物如果不杀皇帝就是一堆黄土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