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战报引爆军工热潮!成飞股价涨停背后,中国劝和彰显大国担当
南亚战火引燃中国A股?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如此。
近日印巴冲突升级,巴基斯坦方面宣称使用中国制造的战机击落了数架印度战机,且自身无损。这条战报立刻在国内资本市场掀起波澜,一家生产相关战机的中国军工企业股价应声大涨,甚至触及涨停,市场预期军火大单即将飞来。

然而,就在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军工将借此迎来重大商机时,中国官方却发表了截然不同的声明,敦促印巴双方立即停火,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一边是潜在的巨额“战争红利”,一边却是极力劝和促谈,这种明显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一、巴铁空战大捷:中国战机成 “战场明星”当印度在 7 日凌晨发动代号 “雷霆行动” 的大规模空袭,试图以空地导弹摧毁巴方境内目标时,恐怕未曾料到会遭遇如此强硬的反击。
巴基斯坦军方在第一时间启动 “雄鹰防御” 计划,依托中国提供的预警雷达锁定印军战机轨迹,随后派出由歼 - 10CE 和枭龙 BLOCK3 组成的混合编队迎敌。

据巴方公布的战报显示,这场持续 45 分钟的空战中,巴军飞行员凭借战机的优异机动性能和空空导弹的精准打击,一举击落 3 架法制 “阵风”、2 架俄制苏 - 30MKI 以及 1 架以色列 “苍鹭” 无人机,自身则实现 “零战损”,创造了现代空战史上的传奇战绩。

更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是,巴军方特意在战报中强调:“此次胜利离不开中国全天候战略伙伴的支持,歼 - 10CE 和枭龙战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展现出卓越的可靠性和协同作战能力。”
随后公布的战场画面中,歼 - 10CE 发射霹雳 - 15 导弹击中印军战机的瞬间清晰可见,这无疑是对中国军工产品最有力的 “实战广告”。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分析称,巴军的胜利打破了西方对 “美制武器垄断高端空战” 的固有认知,标志着中式装备在现代空战体系中已具备与欧美俄同场竞技的实力。

战报公布的同时,中国 A 股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成飞集团所属的中航电测股价在早盘 10 点即封死涨停板,成交额突破 50 亿元。

这一现象背后,是资本市场对中国军工出口前景的强烈看好。作为歼 - 10CE 和枭龙战机的主要生产商,成飞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 “黑马”:枭龙战机累计出口超过 300 架,用户涵盖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等国;歼 - 10CE 则在 2024 年拿下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订单,打破了美制 F-16 和俄制米格 - 29 的长期垄断。

军事专家指出,中国军工的崛起得益于三大优势:其一,“性价比之王” 的定位 —— 歼 - 10CE 单价约 4000 万美元,仅为 “阵风” 战机的三分之一,却具备同等甚至更优的空战性能;
其二,实战验证的可靠性 —— 此次巴军使用的枭龙 BLOCK3 配备了中国自研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 PL-15 导弹,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命中率远超同级别竞品;
其三,“非捆绑式” 军贸政策 —— 中国出售武器从不附带政治条件,相比美国动辄冻结军售、欧盟实施武器禁运,更受发展中国家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中东国家正成为中国军工的新蓝海。
沙特、卡塔尔等海湾国家近年来频繁与成飞展开接触,有意采购歼 - 10CE 和无人机编队。一位匿名军事评论员表示:“当年美国靠海湾战争打响了 M1 坦克和 F-16 的口碑,如今中国借印巴冲突让世界看到了中式装备的实战能力,这将是军贸出口的重要转折点。”
三、中方劝和止战:超越利益的大国担当在巴铁大胜、成飞股价狂飙的热闹表象下,中国外交部的表态显得格外冷静。
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当前印巴局势升级表示遗憾和担忧,强烈呼吁双方保持克制,立即停火并回到谈判桌前。”

这一立场看似与 “军工出口利好” 存在矛盾,实则体现了中国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战略智慧。
回顾近年来的外交实践,中国在地区冲突中始终扮演 “劝和者” 而非 “拱火者”:2023 年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结束两国 7 年敌对状态;
2024 年推动巴勒斯坦各派达成停火协议,为中东和平注入稳定性;甚至在俄乌冲突中,中方也多次提出 “和平方案”,尽管未被双方完全接受,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其 “中立调解” 的努力。

此次印巴冲突中,中国更是展现了 “双重角色”—— 既是巴方的战略伙伴,又是负责任的地区大国,始终将地区和平稳定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事实上,中方的克制源于对南亚局势的深刻认知:印巴两国均拥有核武器,任何军事冲突升级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所言:“如果放任冲突扩大,即使中国军工订单增加,也将以地区动荡为代价,这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道而驰。” 这种超越短期利益的长远考量,正是中国区别于传统霸权国家的关键所在。

面对巴军的重创,印度国内正掀起激烈的 “复仇声浪”。反对党抓住机会猛攻莫迪政府 “军事冒进”,要求对巴实施大规模报复;军方则调派苏 - 30MKI 和 “阿帕奇” 直升机前往边境,摆出 “决战姿态”。
然而,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始终是悬在双方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巴方已公开表示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保留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采取一切手段的权利”。

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方的劝和努力寄予厚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致电中国外长,感谢中方 “为地区稳定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俄罗斯外交部也罕见表态支持中方立场,呼吁 “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
可以说,中国在印巴冲突中的角色,已从单纯的 “双边伙伴” 升级为 “国际秩序维护者”,这既是对中国外交能力的考验,也是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
结语:当 “中国智造” 遇上 “中国智慧”从成飞股价涨停到中方劝和止战,这场印巴冲突折射出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双重角色:既是能够提供先进装备的 “军工强国”,更是致力于维护和平的 “负责任大国”。
当歼 - 10CE 在战场证明 “中国智造” 的硬实力时,中国外交部的冷静呼吁则展现了 “中国智慧” 的软实力 —— 这两者的结合,正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真实写照。

正如《环球时报》社评所言:“中国从不追求‘火上浇油’的短期利益,而是致力于构建‘和而不同’的国际秩序。
此次事件中,中国军工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中国对和平的坚守,则是文明古国的历史自觉。” 在南亚局势依旧紧张的当下,世界正见证一个新兴大国如何在利益与责任之间寻找平衡,而这,或许比任何股价波动都更具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