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隋唐两朝历史的“鲜卑族”,是今天的哪个民族?你绝对想不到
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有一个民族非常显眼,那就是鲜卑族。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复姓姓氏,如宇文氏、拓跋氏、尉迟氏、慕容氏等,他们都是符号鲜明的鲜卑族人的姓氏。
谈及鲜卑族人,他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十分活跃,甚至到了唐朝,依然会频繁出现。
那么,关于鲜卑族的历史,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另外,鲜卑族究竟来自哪里?为何历史上曾那么厉害呢?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东胡部落。
当时我国还处于周朝时期,在中原王朝之外的北方地区,有两支庞大的游牧民族力量。
一支是匈奴,一支是东胡。当时匈奴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地区,东胡人主要生活在苦寒的大兴安岭地区。
一开始的时候,匈奴与东胡还能在北方地区和平相处。毕竟草原那么大,足够所有的族群在那里生活了。
直到匈奴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冒顿单于”, 开始觊觎东边的草原,也就是东胡的地盘。
后来在与匈奴的交战中,东胡败下阵来,东胡开始向东迁徙,迁徙过程中分裂为两支力量:
一支退保乌桓山,形成乌桓族;另一支退至鲜卑山,从此以山为名,自称鲜卑族。
公元45年,鲜卑首次以独立民族身份出现在中原王朝的视野中,当时他们跟随匈奴侵扰汉朝边境。
后来随着匈奴帝国的分裂和衰落,鲜卑族在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迅速崛起。
那位雄才大略的鲜卑领袖在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建立王庭,统一了鲜卑各部,建立起一个“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强大联合体,几乎占据了整个匈奴故地。
檀石槐不仅组织军队,还制定法律,从中原引入铁器,极大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迎来了全盛时代。
那个曾经被匈奴奴役的民族,一下子发展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趁中原混乱之际,先后建立了十个国家,其中包括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以及最为著名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公元385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开启了北魏王朝的辉煌历史。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在当时,鲜卑族对中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表现在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中。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汉姓为元宏)推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激进的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胡服胡语,鼓励与汉族通婚。
那些措施虽然遭到了部分保守鲜卑贵族的反对,但极大地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进程。
再往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与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分别掌权,最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公元557年,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鲜卑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消失”,并非突然的消亡,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融合过程。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鲜卑族的消融并非因为战争灭绝或人口骤减,而是主动汉化政策与被动文化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北魏到隋唐,鲜卑贵族与平民逐渐融入汉族主流社会,完成了从“胡”到“汉”的身份转变。
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颁布了激进的文化同化政策:
禁鲜卑语于朝堂,官员改穿汉服,将鲜卑复姓改为汉式单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等。
那些措施虽然引发了如“六镇之乱”等反汉化运动,但历史潮流不可挡,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和民族实体存在。
到隋唐,许多鲜卑后裔认同汉族身份,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唐太宗母亲窦氏皆有鲜卑血统。
隋唐皇室与鲜卑族联系紧密,被学者称为“鲜卑化的汉人”或“汉化的鲜卑人”,血缘与文化交融使鲜卑族失去独立民族认同。
此外,部分鲜卑人还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北魏分裂后,大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融入奚和契丹,契丹人、奚族后续又有复杂演变。
正因如此,学界普遍认为鲜卑族“消失”主要原因是“人口枯竭”,即独立民族人口基数和文化传承萎缩,无法维持独立民族认同。
随着鲜卑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鲜卑语、习俗被遗忘,民族实体最终走向终结。
不过对于鲜卑族的汉化,汉文化与汉民族也对其有着绝对的包容和支撑。
如众所周知的两大门神之一的“尉迟敬德”,其实就是鲜卑族人。但汉文化也没有因为他的鲜卑出身而嫌弃他,反而对其充满了尊重与敬仰。
现如今,大部分鲜卑人已经融入中原汉人之中,这一点只能通过姓氏找到鲜卑人的后裔。
如宇文、慕容、尉迟等复姓,几乎都是鲜卑族的后裔。
不过,还有一小部分鲜卑人没有加入汉族,当初鲜卑人大举南下时,有一个部落没有离开家乡,就在外兴安岭一带生活。
那个部落,后来演化成“锡伯族”,如今依然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成为仅存的纯正的鲜卑族人。
读者们,关于“鲜卑族的历史和演化”,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