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一到冬天,咱们裹上羽绒服、盖上厚棉被,空调一开,暖和得像春天。可你有没有想过,宋朝前的古人,连棉花都没见过,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咋熬过来的?
贵族披着貂裘,住着花椒涂墙的暖房,日子舒坦得像过节;平民却只能烧稻草、睡火炕,硬靠一口气跟寒风较劲。
更别提历史上那些“小冰期”,气温低到能冻死人,古人咋活下来的?
贵族的奢华冬日在宋朝前的古代,阶级决定生活,贵族的冬天简直像另一个世界。他们住的房子,不是随便搭的茅草屋,而是用红木、石材砌成的“防寒堡垒”。

这些材料厚实耐用,保温效果一流,寒风想钻进来?没门!汉代皇宫里还有个更厉害的“椒房殿”,墙壁涂上花椒泥,挂上壁毯,地上铺毛毯,窗户用大雁羽毛做幔帐,室内暖和得像春天。
花椒不仅保暖,还散发香气,据说能驱寒强身,贵族们住进去,身体倍儿棒,连空气都带着“高雅范儿”。
光靠房子还不够,贵族的取暖装备更是花样百出。铜炉、珐琅炉烧的是西域来的无烟炭,火烧得旺,烟却少,安全又持久。

出门在外,他们揣着精致的手炉、足炉,铜制的壳子里装着热炭,揣在怀里暖手暖脚,妥妥的古代“暖宝宝”。穿的衣服就更夸张了,狐裘、貂裘、熊皮大衣,保暖又拉风,往那儿一站,身份地位全写在身上。
吃饭也不含糊,冬天桌上少不了羊肉煲、参鸡汤,配上姜和花椒,热气腾腾一碗下肚,寒气跑得无影无踪。
这些奢华的取暖方式,不只是为了舒服,还藏着深意。椒房殿的名字就带着“多子多福”的彩头,象征皇室兴旺;火墙、壁炉的设计,早在秦朝就有了,烧炭加热墙体,让整个房间暖如春。

这些玩意儿看着是贵族专享,实则是取暖技术的“试验场”。火墙的烟道设计,后来启发了民间火炕的普及;手炉的便携理念,也为后来的火盆提供了思路。
平民的生存智慧贵族过得像“暖冬贵族”,平民的日子却苦得让人心酸。宋朝前,棉花还没普及,普通百姓住的是茅草屋,屋顶漏风漏雨,寒风一吹,屋里跟冰窖似的。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就是这种惨景:屋顶被风掀了,被子薄得挡不住寒气,睡一晚冻得直哆嗦。
衣服多是麻布、葛布,轻薄透气,夏天穿着还行,冬天根本不顶用。被子更惨,穷人家只能用稻草、麻秆塞进布里,做成“草被”,保暖效果差不说,还硬邦邦,睡着硌得慌。

取暖靠什么?火塘和火炕是平民的“救命稻草”。火塘就是在屋里挖个坑,四周砌上砖,中间烧柴火,既能取暖还能煮饭。
晚上全家人围着火塘,烤火、聊天、做针线活,寒冷的冬夜愣是多了几分温馨。火炕则是北方人的“神器”,炕下烧柴或炭,热气通过烟道传到炕面,睡上去暖烘烘,冻僵的身子立马活过来。火盆也常见,泥盆里装上灶灰或炭火,往屋里一放,热气慢慢散开,简单又实用。
别看这些“土办法”简陋,背后全是智慧。火塘不只是取暖工具,更是家庭的“灵魂”。冬夜里,家人围着火塘讲故事、唱民谣,温暖的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火炕的设计更巧妙,热量均匀,省柴又耐用,堪称古代的“低碳科技”。

在“小冰期”那种极端低温下,百姓硬靠着火塘、火炕和一床草被,挺过了无数寒冬。
御寒技术的演变古人御寒的招数,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明”。商周时期,技术有限,很多人直接挖洞穴住,靠地热挡寒。洞穴温度稳定,风吹不到,但空间狭小,遇上大雪封门,也不是长久之计。
到了汉代,皮毛开始流行,北方人用羊皮、狗皮做衣服,保暖效果比麻布强多了。火盆也走进家庭,烧柴煮粥、烤火取暖,一物多用,方便得很。唐代更进一步,火炕的雏形出现了,砖石烟道把热气传遍房间,住着比火塘舒服多了。
宋代是个转折点,造纸技术突飞猛进,纸衣、纸被应运而生。这种“纸”不是普通纸,而是用藤条、竹丝打成浆,煮过胡桃油或乳香,软得像布,保暖又轻便。南宋诗人陆游写诗夸纸被:“白于狐腋软于绵”,睡着跟裹云彩似的。

纸衣在文人、僧侣中流行,不仅实用,还带着一股清雅的书卷气。不过,纸衣成本高,穷人用不起,只能望而兴叹。
真正的“御寒革命”还得看棉花。宋代,棉花从西域和南海传入,起初只在南方种,织成布后又厚又暖,立马成了抢手货。元代设“木棉提举司”,推广棉花种植,产量上去了,价格也降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了“植棉令”,要求每户农民种棉花,棉布、棉被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朱元璋自己出身穷苦,知道百姓冬天冻得慌,这道令让棉被从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了平民的“标配”。
棉花的普及,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社会平等的里程碑。保暖资源不再被贵族垄断,穷人也能盖上暖和的被子,冬天不再是“挨冻”的代名词。
从洞穴到棉被,千年御寒史就是一部技术与社会的双重进化史。火炕、火塘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棉花的推广,带动了纺织业腾飞,也让阶层差距缩小了一点。
参考资料:
古代中国没有棉花的时候,靠什么挺过寒冬?
广东共青团2018-11-02 22:58
汤婆子与手炉——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