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伙立下大功,成功破解西方发动机绝密技术,国家奖励800万
洪家光1979年在沈阳的一个农村出生,家里头穷,爸妈就靠种那几亩地,还有妈妈出去扫垃圾赚点钱。他是家里最小的娃,打小就得帮着干农活,知道日子不容易。初中读完那会儿,他成绩挺好的,但因为家里没钱,就没继续上学,而是去了沈阳黎明技工学校,学起了车工手艺。
在技校那会儿,生活可不容易,每天得花四个多小时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跑。但洪家光从没嘟囔过半句,他干脆把这段路上的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流动学习屋”。坐公交的时候,他就一头扎进《车工技术》、《公差配合》这些专业书里。就这么坚持了三年,他硬是把四本沉甸甸的技术大全给啃透了,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的。
1998年的时候,他凭借全校最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接着就被安排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58车间工作,从此成为了一名一线工人。
洪家光踏进了工厂大门,心里头装满了对航空梦的期待,以为能碰上那些顶尖的高科技活儿。可没想到,现实立马给他浇了盆冷水。车间里头,机器都是老古董,嗡嗡响得让人头疼,满鼻子都是机油味儿。他的活儿呢,就是守着机床,磨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一天到晚,上千遍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这样的处境让年轻的洪家光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甚至开始琢磨,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到底值不值得。正当他一头雾水的时候,1999年发生了件事,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就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北约炸了。那时候,咱们国家因为没有自己造的飞机,只能借用外国的飞机,把牺牲的烈士遗体运回来。
洪家光看到这一幕,心里明白过来,咱们航空工业不行,不光是因为技术跟不上,这其实还关乎国家的脸面。他打心底里发誓,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给国家长长脸。
洪家光开始重新琢磨起自己的工作来。他发现,车间里的那些老手艺人,对每个零件都抠得特别细,哪怕就差那么几毫米,也得重新来过,绝不马虎。这种精神头儿也传给了他,让他懂得了,就算是再不起眼的小零件,那也跟发动机的性能、飞机的安危息息相关呢。
他跑去找车间里的全国劳模孟宪新,想跟人家学学技术。孟宪新有一手绝活,就是“高速切削内螺纹”,在厂里无人能及,速度飞快,一分钟能转1200下,还不需要反转退刀。可洪家光那时候,最快也就300转。
一开始,孟宪新对这位年轻人并不熟悉。洪家光呢,每天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往孟师傅的车间里钻,帮忙打下手,递个工具,清理清理铁屑,一心一意地学习。就这么过了三个月,他的车刀磨削手艺进步神速,加工东西的速度也快了一倍,孟师傅看在眼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从1998年到2002年这几年间,洪家光从一名啥也不懂的学徒工,一路摸爬滚打,变成了技术上的顶梁柱。他学会了数控编程,还玩转了好几种机床,成了车间里啥都能干的“万金油”。不过,洪家光的进步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把自己的手艺练得更精,他前后找了12位老师傅请教,学了铣、磨、镗、切削等一系列技能。那时候,他每天埋头苦干,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一年下来,工时竟然达到了7000多小时,这可比一般的工人多了一倍。
有次,他搬东西时一不留神,左手手指被砸得骨折了,而且是碎得挺厉害的那种。大夫说,必须得好好歇着。可他呢,愣是在家憋了三天,手指上缠着绷带就回到了车间,照样开机床干活。他这么倔强,车间头头心里头是又感激又犯愁。
2002年快过春节那会儿,沈阳黎明公司突然接到了一项急活:得赶紧给新型航空发动机做一套核心叶片的修正家伙——金刚石滚轮。这滚轮做起来可不容易,精度得老高老高了,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就那么一丁点儿,差不多是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那么细。
公司里头,就刘永祥老师傅一个人会那门技术,可他偏偏生病住院了,眼瞅着任务就要被耽误。这时候,24岁的洪家光站了出来,说他想试试。领导心里直犯嘀咕,毕竟他年纪轻轻的,学历也不高,但眼下也没别人了,只能让他上。
洪家光接到任务后,立马就开始忙活起来。他找了很多技术方面的资料来看,琢磨叶片是怎么构成的,还研究滚轮加工上难在哪儿。一开始,他觉得自己能很快搞定,信心挺足的,可送去检查的零件却全都不合格。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把每次失败的数据都记下来,然后一遍遍地调整机床的参数。
他琢磨出来,机床抖动还有砂轮的质地,对精准度影响特别大。他就试着用了几种不同硬度的砂轮,还调整了传动齿轮的配合,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个装置来稳住工件。连着十天,他每天都埋头苦干14个小时,饿了就随便吃点冷饼,困了就直接在车间地上眯一会。好在努力没白费,到了第十天,他做出来的滚轮精度达到了0.003毫米的标准,检测也顺利过关。
这次成果让车间里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说,要是换个人,学会这技术起码得好几年。洪家光不光是把紧急任务给搞定了,还帮公司省下了好几千万的进口开销。最关键的是,他自己琢磨出一套全新的加工方法,让生产效率噌噌往上涨。后来,这技术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超精磨技术”,在中国航空工业里,那可是树了个大牌子。
洪家光没有停下脚步。他明白,光靠自己往前冲是不行的,得想办法把技术推广出去。所以从2008年开始,他钻研起了叶片磨削技术,专门琢磨滚轮上那超厚的金刚石层,想出了新招儿。他领着团队,一遍遍地试,足足做了1500多次试验,把从挑材料到做加工的每一步都给改进了。
2011年那会儿,他在全国的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类别里赢得了头名,实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到了2015年,公司专门为他搞了个“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就开始带年轻的技术徒弟了,把自己的那些经验技巧全都教给了他们,一点没藏着掖着。
洪家光和他的团队拼了很多年,终于让滚轮的加工精度从0.003毫米升到了0.002毫米,比西方国家的标准还要牛。这技术不光用在军用战机上,连民用客机的发动机制造也用上了,给国家省下了上千亿元的钱。
2017年那会儿,洪家光就凭他手里的这项技术,拿下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大会上,他算是技术工人里的少数代表。到了2018年,他的这项技术被三家企业和两家军方单位用上了,直接让销售额多了3.05亿,好多院士和军方的人都夸他呢。
洪家光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有个美国公司想花重金,一千万美金一年,想把他挖过去,但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心在中国。”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2020年,他拿到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大奖,到了2021年,他又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22年更是成为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到了2024年,在人民大会堂,他又得了个“国家卓越工程师”的称号,外加800万的奖金。但他没拿这钱去享受,而是全投到了工作室,用来搞技术研发和培养新人才。
洪家光搞出的新玩意儿,对咱们航空工业那叫一个影响大。他琢磨出来的技术,让咱们自家的涡扇发动机推力跟重量比,快赶上国际上的高手了,战机和民航飞机的表现也跟着噌噌往上涨。到了2023年,用上这技术的国产战机,试飞了好几回,数据一看,嘿,跟西方那些主流机型不相上下。
民航业慢慢不再那么依赖进口发动机了,国产客机跑起来成本少了很多。你看沈阳那试飞的地方,战斗机一飞冲天,那声音就是咱技术进步的铁证。
洪家光的故事让很多人受到了鼓舞。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高手,搞出了84个创新项目和63个技术转化,还拿到了31个国家专利。此外,他还写了一本10万字的书,叫《车工技巧绝招大全》,给两千多名工人提供了学习的资料。
洪家光一直都在生产的最前线忙活。他每天一早就到车间,瞅瞅机床咋样,再给工人们指点指点,过得挺充实。他穿的还是那么简单,走起路来也是稳稳当当。得了那么多荣誉,他也没歇着,还是继续研究新的技术难关。他的事迹还在传着,机床每转一圈,都是给咱中国航空工业加油添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