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演义逻辑:上方谷大火烧死司马懿,诸葛亮就统一三国了?
有网友大胆设想:要是当年诸葛亮在上方谷真把司马懿烧死了,三国乱世会不会提前结束?这问题听起来像拍穿越剧,但仔细琢磨起来,比电视剧还复杂。咱们得把《三国演义》的滤镜摘了,看看真实的三国棋盘到底怎么下。
先说司马懿这人,在演义里被写成诸葛亮的宿命对手,但正史里曹魏的西线防线可不全靠是他撑着。你想,曹操留下的班底多硬气:曹真、张郃这些人,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就说曹真,正史里他才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对手,不仅守住了陈仓,还反推得蜀军退回汉中。要是司马懿真被烧死在谷里,曹魏大概率会让曹真顶上西线统帅的位置。这位被演义弱化的宗室将领,论打仗一点不比司马懿差,搞不好还比司马懿更难对付,毕竟人家是根正苗红的曹氏宗亲,忠诚度是没话说。
但司马懿的死,肯定会掀起风浪。他在曹魏毕竟熬了四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突然就这么没了,曹爽那帮宗室子弟肯定得趁机洗牌。你想,权力场上最忌真空期,曹爽说不定会借着机会清理司马家的势力,这时候曹魏内部大概率会闹一阵子内讧。诸葛亮要是抓住这个窗口期出兵,可能会占点便宜,但也就仅此而已。曹丕临终前安排的辅政班子本就是制衡之术,曹真、陈群这些人还在,曹魏的架子不会说塌就塌,最多也是短期内有点乱,根基还是稳的。
再说蜀汉这边,就算没了司马懿,诸葛亮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五次北伐,两次因为粮草不够而退兵,这是最致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算有木牛流马,从汉中往关中运粮,路上得折损多少?反观曹魏,守着关中平原,粮食堆成山,打持久战蜀汉根本耗不起。就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试着屯田,可关中连年打仗,老百姓都跑没了,能种出多少粮食?就算侥幸打下长安,能不能站稳脚跟都是问题。后方跟不上,前线就得饿肚子,这仗没法打。
还有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国力悬殊。蜀汉灭亡的时候,满打满算才94万人,曹魏443万!这差距就像大人打小孩,就算诸葛亮能赢几仗,人口、资源、兵源全落下风,拿什么跟人家长期耗?再说东吴,看着蜀汉做大,他能坐得住吗?当年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孙权转头就抄了后路。真要是看到蜀汉有点统一天下的苗头,孙十万指定得跟曹魏联手,两边夹攻,诸葛亮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
司马懿的崛起不是偶然:曹魏到了曹叡那会儿,宗室人才断档,士族势力抬头,就算没司马懿,也会有别的“司马”站出来。你看曹爽,没啥本事还专权,最后把曹魏搞得多乱?就算诸葛亮灭了司马懿,曹魏的士族集团照样能推出新代理人,历史的车轮该往哪儿转还是往哪儿转。再说诸葛亮自己,事必躬亲累出一身病,五十四岁就累死在五丈原。就算没司马懿,他又能多撑几年?后继无人的蜀汉,就算占了关中,也会被慢慢耗死。
有时候想,《三国演义》里那场大雨,好像是老天爷给三国故事按的暂停键。但就算没那场雨,诸葛亮的北伐也像在走钢丝。前面是曹魏的铜墙铁壁,后面是蜀汉的摇摇欲坠,手里攥着的,不过是“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历史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神机妙算就能改写的,它是无数个现实因素堆出来的必然结果。就像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这话难听,却戳中了要害: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再聪明的谋略也有天花板。
现在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与其纠结如果,不如想想诸葛亮为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在《出师表》里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不是喊口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乱世里的孤注一掷。就算上方谷的火真烧了司马懿,他面对的还是那个积贫积弱的蜀汉,还是那条走不通的统一之路。历史没有如果,但总有人明知结局,却依然要拼尽全力。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才是三国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