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与霍光的博弈,很难说谁赢了,但此后权臣无善终成为定局

推荐 05-06 阅读:47 评论:0

公元前74年7月,正值西汉元平元年。

刘贺登上皇位仅仅27天,就被霍光赶下台。霍光给出的说法是刘贺犯了一千多条过错,这明摆着是找借口。实际上,刘贺不甘心做霍光的傀儡,暗中策划除掉霍光,但计划失败。霍光抓住机会,以刘贺行为不端、威胁国家为借口,直接把他废了。

刘贺的登基与废黜均由霍光一手操控,如今面临新君继位,这无疑成为汉朝的首要议题。然而,朝中大臣多次商议却未能达成一致,根本原因在于霍光的意愿未被满足。霍光不愿再扶持一个像刘贺般难以掌控的君主。虽然废立皇帝并非不可行,但频繁更替对霍光而言负担过重,因此此次决策必须格外谨慎。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光禄大夫丙吉提议让刘彻的曾孙刘病已接任皇位。刘病已因巫蛊案受牵连,一直在民间生活。丙吉这么做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虽然他深得霍光信任,但他当年救过刘病已的命,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霍光虽然权势滔天,但已经六十多岁了,权力早晚要交还给皇帝。到那时,刘病已肯定会报答他的恩情。

霍光心里明白丙吉的盘算,但他也认了,因为推刘病已上位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虽然不情愿,霍光还是点头答应了。

十七岁的刘病已被选中,主要是因为他的背景完全符合汉武帝的血统要求和霍光的政治需要。首先,刘病已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是皇位继承的直系血脉,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其次,从霍光的立场来看,刘病已的近亲中只有他一人有资格继承皇位,没有其他竞争者。此外,刘病已的岳父许广汉只是个低级官员,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也没有在朝廷或地方上的任何权力基础。因此,刘病已在政治上毫无经验,完全处于霍光的控制之下。

未央宫迎来了它的第十位主人,这位皇帝不仅是西汉王朝最后一位拥有庙号的君主,更是西汉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治者——汉宣帝。

刘询,原名刘病已,即位后立刻展现出顺从的态度。毕竟,刘贺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儿,皇帝的位子完全是霍光给的。刘询上台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给霍光的封地一口气加了一万七千户,总共达到两万户。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他舅舅卫青和哥哥霍去病的封地,还仅次于开国丞相萧何。同时,霍光的心腹们也纷纷得到提拔,大家都乐开了花。

刘询和霍光之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彼此都不敢掉以轻心。刘询刚改元不久,霍光便提出将权力交还给皇帝。然而,刘询立刻回绝了这个提议。此后,所有政务仍由霍光掌控,刘询在处理事务时总是先征求霍光的意见,再呈报给皇帝。刘询对霍光表现得极为恭敬,处处礼让。这场试探以霍光的全面胜利告终。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几个月后,刘询打算为祖父和父亲等直系亲属追封谥号并举行祭祀仪式,这本是常规流程,却遭到朝臣们的一致抵制。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既然你继承了孝昭皇帝刘弗陵的皇位,你就是他的后代,你祖父和父亲的身份不再重要。此外,巫蛊案是皇帝亲自定案的,你祖父刘据从未登基,只能按照汉武帝时期的惯例,称他为"戾太子"。面对这种情况,刘询选择了隐忍。

刘询与权臣的关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自古以来,皇帝与权臣就处于对立状态,对于刘询这样有抱负的君主而言,更不可能长期受人摆布。他们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若认为刘询会安于傀儡之位,那就完全误解了他的为人。

刘询正伺机而动,恰逢霍光亲信大司农田延年因贪污案被揭发。举报者称,田延年在操办汉昭帝丧事时虚报账目,私吞了三千万钱。刘询随即下令,将此案全权交由霍光处理。

刘询尽管受过皇室教育,但他这次的表现确实显示了他具备帝王的天赋。他的策略非常巧妙:如果霍光选择偏袒,那么他自己就会因为徇私而蒙上政治污点;如果霍光坚持公正,牺牲田延年,那么霍光的手下可能会因此失去对他的信任,团队凝聚力将大打折扣。刘询的这一招,无论霍光如何选择,都会陷入两难境地。

面对贪污指控,田延年始终坚称自己清白,矢口否认任何不当行为。然而,当廷尉署依法传讯他时,田延年竟选择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事件无疑让霍光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刘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得力助手,因此他计划借助皇后许平君的父亲许光汉及其家族的力量。霍光察觉到这一动向,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以此阻止刘询借助外戚势力的企图。按照常理,许平君作为已为刘病已生育子嗣的皇后,地位稳固,但朝中大臣们心知霍光的意图,无人敢公开表态。霍光对此态度坚决,积极推动将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刘询,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刘询一向听从他人意见,但这次却异常坚决。他突然下令寻找自己在民间时使用过的旧剑,这一举动被称为“故剑情深”。大臣们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皇帝心系发妻。最终,许平君被立为皇后。表面上看,这体现了刘询的重情重义,但实际上,这背后是一场政治博弈,涉及刘病已和霍光的权力较量。作为皇帝,刘询清楚,如果他在这件事上让步,霍氏一旦成为皇后,他将彻底失去控制权,霍光的外孙也会成为太子。因此,刘询必须坚持到底,最终在这场较量中再次占据上风。

按照惯例,皇后的直系亲属应当被封为侯爵。然而,霍光却拖延了一年多,最终在压力下才将许广汉封为昌成君,而非侯爵。由于无法成功培植外戚势力,刘询转而积极拉拢宗室成员。他大举封赏,将广陵王刘胥的四个儿子刘圣、刘曾、刘宝、刘昌都封为列侯,并立刘胥的幼子刘弘为高密王,甚至连有罪的燕王刘旦之子也获得了侯爵封号。此外,其他远支宗室成员也纷纷得到封赏。尽管如此,刘病已仍然无法摆脱霍光的控制,整体局面依旧未变。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许皇后突然去世了!她是被人下毒害死的。这种事情肯定有人背后指使,幕后黑手就是霍光的妻子霍显。可以说,霍家后来垮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女人。霍显一心想要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所以才派人下毒。而且她吃准了霍光:谋杀皇后这种大事,霍光绝对不会因此主动认罪。最后,霍光把这件事定性为:许皇后身体虚弱,属于“医疗事故”。形势逼人,刘询只能再次忍耐,霍成君顺理成章地接替了皇后的位置。

刘询对霍光的仇恨从未消散,尤其是因为妻子的死,霍家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当时的刘询无能为力,只能耐心等待霍光的离世。这一等就是整整三年。到了地节二年三月,历史上首位权臣霍光终于去世。刘病已亲自参加葬礼,追封霍光为“宣成”,并赐予他皇帝规格的葬具,包括梓宫、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表面上看,这是对霍光的极大尊重,但实际上不过是虚伪的表演。霍光死后,刘病已开始着手对付霍家,但他仍然需要等待,等待霍家自己犯错,以免背上无情无义的骂名。

刘询在除掉霍家时采用了渐进策略。霍光去世后,刘询立即采取行动,首先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同时在同一天册封霍禹、霍山、霍云等霍家后人为列侯,并让霍山掌管尚书事务。这些举措表面上是为了安抚霍家,实际上是为后续行动做铺垫。

刘询后来提拔张安世为大司马,霍禹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只能认了。毕竟张安世的能力和资历都甩霍禹几条街,况且他还是霍光的心腹。不过这里头有个关键点:张安世的哥哥张贺以前是前太子刘据的跟班,在刘询还没发迹时对他照顾有加,连刘询结婚的费用都是张贺掏的。这么一来,张安世实际上就是刘询的自己人。

张安世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并兼任尚书事之后,到了地节二年六月,刘询发布了一道命令:以后所有奏章直接由三公九卿递交给皇帝,不再经过尚书台处理。这一举措直接剥夺了霍禹和霍山审阅奏章的权力,也削弱了霍家在外朝的影响力。紧接着,刘病已封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并安排他以郎官身份守卫皇宫。随后,他又任命魏相为御史大夫。这一系列动作让霍家措手不及。

尽管局势已经发展至此,刘询仍任命霍禹为大司马。然而,霍禹虽获此高位,却未获赐印绶,导致他无法调动军队。在地节三年九月,刘询利用地震之机发布诏令,撤销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和右将军霍禹的军权。同时,霍山被免去奉车都尉一职,霍光的大女婿邓广汉被解除长乐宫卫尉职务,二女婿任胜被撤销羽林监职务,三女婿范明友也被免去未央宫卫尉职务。简而言之,霍家的所有近亲都被剥夺了兵权。

霍家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形势逼迫他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在霍显的精心策划下,他们决定利用上官太后(年仅六岁便成为汉昭帝皇后,是上官安与霍氏之女,霍光的外孙女)的名义,设宴邀请博平君(刘询的外祖母),并安排许广汉和魏相陪同。宴会期间,邓广汉和范明友将伺机除掉许、魏二人,随后由上官太后发布诏书,废黜刘询,拥立霍禹为新帝。

这个计划简直荒唐,他们也不动脑子想想,连霍光这么有本事的人都不敢谋反,他们哪来的自信能成功?刘询早就等着他们露出马脚,结果事情一败露,霍山和范明友只好自杀;霍禹被处以腰斩;霍显被拉到长安东市公开处决;皇后霍成君也被废黜。霍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再加上他们的几十家同伙,全都被杀得干干净净。

尽管霍氏家族已经没落,霍光生前所拥有的权力和头衔依然保留,包括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事务主管以及博陆宣成侯的封号。刘询之所以没有对霍光采取行动,主要是因为他本人就是由霍光扶持上位的。倘若将霍光定性为叛逆,那么刘询统治的正当性就会受到质疑。此外,霍光已经去世,与一个逝去的人计较显得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