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借调要求越来越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老刘刚结束借调。走出借调单位大门的一刹那,他不由自主地回头望了一眼。
心里默默地说了句:再见,借调!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文|剑客楚
图|大唐
编辑|剑客XY

借调,在部队不是稀罕事。越是大单位,越是大机关,借调现象越普遍。
怪不得网友说,军人没有借调经历,军旅生涯是不完整的。
老刘已经借调两年,他的内心感受非常深刻:
一是借调人员群体庞大。从旅团到战区、军种、军委机关,借调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调,不能简单归因于不正规,而是解决现实矛盾的“一把钥匙”。
人少事多,机关精简,编制有限,借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是借调人员人才众多。借调,关键是一个借字。部队不缺人,为啥只借你,不借别人?没有一点能力本领,不能帮助借调单位解决问题矛盾,人家借你图啥。
三是进不容易想走更难。借调人员的工作,不是工作量大,就是完成难度大。所以,借调人员的“下限”是很高的,不是“阿猫”“阿狗”都能进来。
借调人员的能力一旦得到认可,时间至少是半年起步。如果中途改变主意,想回原单位,难度很大。因为对借调单位来说,人才难得,失不再来。
四是付出很多收获也大。借调人员,工作强度极大,每天加班很正常,“5+2”“白加黑”是家常便饭,有的还是随叫随到。
但是收获也大。有的等到编制,顺利转正,家人随到大城市安家。只要没有犯错误,即使回到原单位,晋升提拔是大概率事件。


老刘说,借调人员的生活,是外表光鲜,背后心酸。
一是工作压力大。借调人员干的活,要么是付出身体,要么是付出脑力,本身就具有一定挑战性。
从自身来说,经过优中选优,强中选强,是“骨头汤里的油花花”。本身比较优秀,对自我要求也高,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得最好。
从影响来说,借调单位是大单位、大机关。交给的任务完成不好,轻则影响个人评价,重则损害单位形象,除了苦干实干,没有退路可言。
二是编制难落实。借调人员,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经历过大单位、大机关的锤炼,很难保持无欲无求,再回到原单位。
绝大部分借调人员,“点灯熬油、加班加点”,最后都是希望能够收获大单位、大机关的编制。没有编制,就是寄人篱下,说话做事都硬气不起来。有了编制,就是大单位、大机关的工作人员,“翻身来把主人做”。
有网友把借调人员称为“临时工”“帮工”“打黑工”,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人际关系复杂。大单位、大机关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借调人员,不比有编制的工作人员,尽量多干少说,谨言慎行,不要惹祸上身,相对过得比较憋屈。
四是前途未卜。既然大部分借调人员,是“一编难求”,那么最终结果,还是逃不过回到原单位。
如果借调单位是军委、军种或战区机关,晋升提拔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级别越往下,晋升提拔效应逐渐递减,结果还真不好说,可能是“白忙活一场”。
回到原单位后,被周围人笑话,或者被边缘化,也未可知。
五是两地分居。借调人员的工作状态,是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根本管不了家。
绝大部分借调人员,是两地分居,内心之苦,可想而知。


不同的人,对借调的态度迥异。
有想法的人,是欢迎。有句话这样说借调,是借来一份辛苦,实现一段梦想,闯出一番天地。
对借调单位和人员,需求是相互的。借调单位需要人干活,借调人员想实现梦想,两者一拍即合。
最后到底是谁借谁,还真说不清楚。
虽然,绝大部分借调人员,最终都是回到原单位。但是,由于有了借调这个平台,不少人员愿望还是达成了,收获到借调单位的编制,并且广为流传。
这些故事,对后来者发挥出巨大的激励作用,让他们相信“静待花开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事实也是如此,不信你去问一下,军委、军种或战区机关的工作人员,有几个没有借调经历,不都是“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认,借调也有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保障中心工作、重大专项任务的完成,对促进人才交流、锻炼基层干部也大有裨益。
二是客观公正考察干部。有句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是龙,你给我盘着;是虎,你给我卧着”。
考察干部最好的方式,既不是个别谈话,也不是民主测评,而是把干部放到身边,交给一项急难险重的任务,看他怎么完成。
只有经得起你眼观耳听的,才是真正过硬的。因此,借调是为考察干部量身定制的。
持抵触的人,也不少。有的人认为,借调的原因,要么是单位编制不合理,要么是任务分工不合理,要么是破坏了制度规范。
不能说没有道理。


那么,怎么解决借调问题呢?
一是科学制定编制。单位编制,肯定不是越多越好;但是,编制太少,也是弊大于利。
改革后,编制向基层倾斜,这是没有问题的。大机关、大单位编制比较紧张,工作疲于应付,也是现实。
据了解,部分单位和机关工作人员,每天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即便是这样,工作也忙不完。
过去提为基层减负比较多。但给机关减负,同等重要。因为机关和基层是一体的,机关忙不完,基层也会忙不断。长此高速运转,机关职能弱化,基层建设退化。
编制是个“跷跷板”。只有科学制定和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帮工式”意义不大的借调。
二是合理任务分工。在借调中,有个词提及较多,叫“重大专项”,是指难啃的“硬骨头”工作。
这就启示着:一是科学界定,什么是特别重大、重要、刻不容缓的工作;二是除此以外的工作,应该坚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个一个突破,一件一件抓到底,一年一年不松懈,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不能动辄号召“毕其功于一役”,习惯采用“大会战”“运动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这也是为机关和基层减负的需要。
三是进行制度规范。去年8月,上级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特别提出“规范借调干部”相关内容,这也为解决借调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对借调时间、方法、程序等予以规范,从严作出“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基层旅团借调人员”等规定,以制度刚性拧紧“水龙头”的法治之策,从根源上解决借调问题。
四是加强关心关怀。借调人员工作压力大,与家庭和家人分隔两地,处在原单位够不着、隶属关系又不在借调单位的“两不管”地带,在评功评奖、休假等权益上容易遭受不公平对待,是妥妥的弱势群体,但作用又很重要,亟待加强关心关怀。
五是定期督查检查。借调的天敌,是督查检查。定期督查检查,有利于以法制化手段,推动借调走上正规化之路。
老刘说,这次之所以能够结束借调,回到原单位,与家庭和家人团聚,也是因为干部清查。
这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毕竟,对个人来说,是单位的一根草,却是家庭和家人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