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俄罗斯将在莫斯科举办盛大的胜利日阅兵式,以纪念苏联在二战中战胜纳粹德国。这场阅兵可不一般,它不仅是俄罗斯展示国家实力、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活动,在当下俄乌冲突持续的大背景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普京显然希望借此稳住国内民众的情绪,强化战时的团结氛围,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俄罗斯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也不会孤立无援。

然而,今年的红场阅兵缺席名单上有两个重要人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印度总理莫迪。特朗普这边,之前有消息说他接受了俄方的邀请,但特朗普本人和克里姆林宫都否认了这一说法。到了当地时间4月30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又明确表示,莫迪不会来莫斯科参加阅兵,不过印度会派代表出席。这两位关键人物的缺席,似乎暗示着如今的红场,已经不再是所有领导人都趋之若鹜的舞台了。

不过,中国的身影却格外引人注目。中国领导人应邀出席,还派出解放军代表团早早抵达莫斯科参与彩排。这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俄罗斯最需要朋友支持的时候,中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鼎力相助。而且,解放军仪仗队已经亮相莫斯科街头,吸引了众多目光。其实,这并不是中俄第一次在阅兵中互动。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就多次赴俄参加红场阅兵,俄方也曾派仪仗队参与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种常态化的交流,充分说明了两军之间的互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尽管西方总是炒作所谓的“中俄军事同盟”,但中俄两国一直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种关系既避免了传统联盟带来的束缚,又能通过务实合作实现战略互补。
那特朗普和莫迪为啥缺席这次红场阅兵呢?特朗普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关税和国内经济问题上。而且,在美国“挺乌反俄”已经成为政治共识的情况下,他公开出席红场阅兵式,对他来说没什么好处。再加上他之前就陷入过“通俄门”,和俄罗斯的谈判也不顺利,即便他对乌克兰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也清楚现在不是和俄罗斯走得太近的时候,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回旋空间。

莫迪的缺席原因则更复杂一些。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和俄罗斯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同时也和西方维持着合作。现在印巴冲突一触即发,印度还在和美国进行关税谈判,但印度也不想和俄罗斯彻底闹僵。所以,派出代表出席阅兵式,是一种折中的办法,莫迪此时不想站到任何一方。

相比之下,中国的出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震荡中,中国一直呼吁和平,推动政治解决。同时,中国明确反对对俄制裁和遏制,支持通过和平谈判结束战争。这种立场决定了中国不会和俄罗斯切断联系,更不会在关键时刻缺席。而且,4月28日,王毅与拉夫罗夫在金砖国家外长会议期间再次会晤,双方强调要继续推进两国元首的战略沟通,为即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准备。这种高密度的外交接触,体现了双方对稳定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际秩序剧烈变化、西方主导的体系遭遇挑战的时候,中俄的相互支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俄的互动可不止体现在胜利日活动上。今年9月,中国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普京也会作为重要嘉宾访问中国。双方的互访,不仅是象征性的外交礼节,更是在当下多极化趋势中,稳固战略协作的具体体现。
这场阅兵式可不只是俄罗斯的节日,更是一次多边政治的检阅。从目前已确认出席的名单来看,包括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原苏联国家领导人,以及古巴、老挝、几内亚比绍等“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都会现身红场。这些国家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但它们的出现,足以证明俄罗斯在非西方阵营中依然有着很强的号召力。
正如王毅在与拉夫罗夫会谈时所说,当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依然盛行,金砖国家要继续团结合作,扩大“全球南方”的话语权。这既是对当下国际秩序的不满,也是一种建设性的应对方案。

对普京来说,这场阅兵式意义重大,他需要看到老朋友的身影。而中国的到来,无疑是这场节日中最有分量的部分之一。未来的世界会走向何方,现在还不好说,但在5月9日这天,红场上响起的每一次礼炮,都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延续和当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