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周立波去世捐出全部遗产,她的妻子忍痛完成遗愿
周立波,这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暴风骤雨》时,我被这本气势恢宏的小说深深地震撼了。
几千年来重压在中国农村之上的封建统治,被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农民们彻底地推翻。这一伟大的变革,就如同暴风骤雨一般拍打在中国的山田农舍之间,令农民们冲破了思想的枷锁,真正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如今,距离周立波先生逝去已经过去46年了,而他带给我们的思想光辉和文学艺术仍然指引着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前行。
回想起周立波年少之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刚正不阿!即使是在“马日事变”的阴云之下,他依然英勇无畏地揭露反动派屠杀工农的罪行,走在了为工农大众发声的最前线。
十月革命的烽火从未燃尽,它被传递到了古老的东方,周立波站立在红色的旗帜下,接过了熊熊燃烧的火炬,继续挥舞着,呐喊着!
真理,这是周立波一生的追求!
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以后,周立波以真理为矛,狠狠地刺向反动派虚伪的盾,他以笔墨写就工人们的宣言,因此被反动派投入牢狱,获刑两年半。牢狱之中,周立波用真理照亮了狱中所有困苦之人的内心,喷薄而出的力量令死寂的监狱不再令人害怕。
国民党与日寇假惺惺的特赦并没有骗取周立波那颗明亮的心,虽然人身的自由就在眼前,但是他毅然决然拒绝写下所谓的“悔过书”。如果写下那些虚假的文字,那么摆脱牢笼的也只不过是肉体而已,灵魂又往何处释放?
一天未减的牢狱生涯,是他对真理的挚守!
出狱之后,周立波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他成为党员,从此有了奋斗终生的目标。
从那一天开始,周立波以笔墨为刀,始终战斗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上。
在那个战场上,有一种厮杀叫做《每周文学》,周立波从未退缩;
有一份坚守叫做《战地日记》,周立波不曾畏惧;有一缕曙光叫做《抗战日报》,周立波始终相信;有一声呐喊叫做《救亡日报》,周立波竭尽全力!
1941年,在那个革命的圣地——延安,“鲁迅研究会”应运而生,周立波以《论阿Q》来纪念。也是在同一个地方,“草叶社”破土而出,周立波以《牛》来歌颂。
在这一年,周立波看见了《麻雀》,经历了《第一夜》,为《阿金的病》而奔走,最终在《夏天的晚上》留下了一份《纪念》。
在离开延安前夕,周立波将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形式》送给大家,然后带着《解放》远征南方。
远征的艰难困苦,想来也只有他自己能知道,于是他献上《南下记》,从此我们都在与他同行。
1947年,《暴风骤雨》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暴风骤雨而至,这场风刮了两年,这场雨也下了两年。风去雨歇之时,新中国也随之成立。
《解放了的中国》让大家看到了全新的《锦绣河山》,周立波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铁水奔流》之后是中国钢铁的腾飞。
《在金色的秋天里》周立波见证了中蒙之间的友谊,《苏联扎记》是对斯大林最好的吊唁。
《山乡巨变》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期待,《怒潮》是对那段流金岁月的回忆。
最终,周立波在病床上以一首《祝第四次文代会召开》,表达了对“四化”大业必定成功的信念与对社会主义文艺美好未来的祝愿。
1979年9月25日凌晨3时59分,71岁的周老远赴天国,留下了捐出所有遗产的遗愿。他的妻子一边忍痛料理后事,一边完成周老的遗愿,将所有遗产献于了国家。
网友评论
-
2025-05-04 17:13:20
我特么以为是 壹周立波秀的 周立波[呲牙笑]
-
2025-05-04 17:30:16
还以为是那个大嘴周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