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鸿章处死的太平军叛将,其爱女被洋人带走,生下一子祸国殃民
【前言】
清朝快完事儿那会儿,爆发了一场规模挺大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动静可不小,清政府被吓得不轻,连那些外国侵略者都感觉到了压力。
谁都没料到,这支反抗队伍居然如此壮大,不仅狠狠挫伤了清政府的锐气,也给外国侵略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这段时间里,还涌现了不少让人竖起大拇指的英雄人物。
肯定有人因为做好事被大家记住并夸奖,但也有人在这时候选择背叛,被大家骂得狗血淋头。特别是那么一个人,被李鸿章抓住后,他闺女后来竟然跑去加入了英国的侵略军队。
而且,她和那个人有了一个儿子,成了咱们国家的大罪人。她不光害了国家,害了老百姓,还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好多损害。说起来,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一、郜永宽叛变】
清朝晚期真是祸不单行,里面闹着太平天国起义,他们一心想把清政府给掀翻。外面呢,西方那些强国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咱们中国,就想着怎么分一杯羹。
清政府真是专挑软柿子捏,一看西方列强太强硬打不过,转头就把火力全开向太平军,还派了大批兵马去“收拾”他们。
太平天国起义是洪秀全带头闹起来的一场老百姓造反,太平军的人越来越多,清政府本来就被外面的敌人搞得头疼,现在国内又出了乱子。所以,他们就赶紧调动各地的兵马去平息这场起义。
李鸿章是平定太平军的重要头目之一,他手段强硬,把太平天国运动打压得很彻底。不过,在打这场仗的时候,太平军里的几个头头之间,关系也搞得一塌糊涂,裂痕越来越大。
在这次行动后,太平军的势头明显减弱了。同时,清政府不断给他们施加压力,进行恐吓。这样一来,太平军里面就有人叛变了,他们跟清朝官员勾结在一起,导致太平军更快地走向了灭亡。
他甚至还帮着清军,干掉了不少太平天国运动里的头头,这里面有个叫郜永宽的家伙,他不仅是太平军的一个领导,还是李秀成手底下的一个重要将领。
他于1854年投身太平军,经过六年的打拼,一路升至主将的职位。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成功攻下了常州、苏州等地。
后来,在1862年那会儿,郜永宽被封了个纳王的头衔,这足以说明他在太平军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可让人纳闷的是,他咋就背叛了太平军,还偷偷地和清军扯上了关系呢?
1863年,那会儿是同治二年,李鸿章他们已经开始动手收拾太平军了。他带着清军跑到上海去帮忙,还带着淮军和戈登的“常胜军”,一路攻打,拿下了太仓、昆山这些地方。
接着,两路军队直接冲向江南的重要城市苏州。苏州在三年前就已经被太平军占领,所以他们为了加固城里的防守,提前就在城门上安置了大炮。这就是为什么苏州的城防特别牢固,攻打起来特别困难的原因。
淮军和常胜军好多回都使出老大力气猛攻,可最后还是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了不少人马。到了1863年11月,李秀成一回苏州,就发现队伍里头有些不对劲儿,这事儿吧,说严重也不算太严重,但要说没事儿,也真不算小事儿。
【二、处决苏州降军】
这个问题主要是手下得力干将谭绍光他们,跟纳王郜永宽那些将领闹矛盾。这事儿说小也小,因为发现得挺及时。要是能赶紧处理好,其实也不会闹出啥大乱子。
不过,问题关键在于这事态闹得有点大。要是将领们之间有了矛盾,那士兵们的士气肯定会受影响,这样一来,对打仗可就很不利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郜永宽他们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反叛,琢磨着向清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绝对赢不了清军,苏州迟早会被清军拿下,所以就琢磨着干脆把苏州拱手让人。
但谭绍光就是铁了心要守在苏州,说啥也不肯走,他发誓要和苏州一起扛到底。后来戈登和李鸿章知道郜永宽有想投降的念头,就赶紧让太平军里投降过来的程学启和郜永宽偷偷联系上了。
说到底,还是同类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所以,他们俩聊的主要就是投降的事儿。为了显示自己是真心的,郜永宽不光想办法干掉了谭绍光和他那些老部下,还亲自把苏州城门给打开了,清军轻轻松松就进了城。
郜永宽最终选择了背叛太平军,跑到清军那边去了。清军呢,也接纳了他。但没想到的是,郜永宽的弟弟来了个假投降,这一出险些让他丢了命。
由于郜永宽和他的手下不愿剃头,加上他们装备先进,战斗力比清军还强,李鸿章始终对郜永宽心存疑虑,觉得他可能并非真心想投降。
最终,李鸿章为了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干脆把郜永宽和他手下的七名一起投降的将领都给处决了。这样一来,李鸿章总算是能够安心了。
不过,李鸿章要动手的对象不只是郜永宽,还有那些跟着郜永宽一起投降的士兵。具体死了多少人,现在没办法查证,但大家伙儿普遍认为,李鸿章那会儿杀了好几万人,两万以上是有的。
从李鸿章的角度看,苏州那次杀掉投降的人,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心里多疑,想借此减少以后的麻烦。可在要不要杀降这事儿上,李鸿章和戈登两人想法根本对不上,结果戈登对此非常恼火。
所以得有个人来居中协调,这个角色就是马格里。那戈登为啥心里不痛快呢?原因之一就是李鸿章没跟戈登通气,害得常胜军错失了拿下苏州这个“大功”的机会。
他们也错过了随常胜军一起抢夺财物、赚大钱的好时机。这样一来,马格里就成了两人和好的关键人物,而且这家伙可不是一般人。
【三、历史上的罪人】
那时候,英国刚搞完第一次工业革命,心里琢磨着怎么打开中国市场。于是,他们就借着给乾隆皇帝过生日的机会,跑过来“串门”了。其实啊,他们就是想摸摸咱们中国的经济底细。
马格里是英国以前那个使团头头码噶尔尼的后代。郜永宽被李鸿章除掉后,他的家里人就被戈登给照顾起来了。等太平天国那摊子事彻底完了,戈登和李鸿章一合计,就让马格里娶了郜永宽的女儿。
1867年,他们家的大儿子马继业来到了这个世界。按家族辈分来算,马继业其实是郜永宽的外孙。而马继业这个名字,是李鸿章给起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志向和事业。
不过,马继业对中国没啥太深的感情,跟他老爸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因为马格里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教育马继业的事儿,就只能由他老妈来担着了。
马继业九岁那年,跟他老爸去了英国。不过说实话,他的童年过得并不顺心。因为他的长相偏西方,在那个年代的中国,这种长相很少见,所以大家都叫他“洋鬼子”。
这件事给马继业造成了深重的心理负担,因此他对中国人抱有极大的敌意,他甚至觉得拥有“中国人”的身份是件丢人的事,就连自己母亲是中国人的事实,也让他感到难以启齿,非常自卑。
他成人之后,干了不少对中国不利的事儿,特别是那两件,一件就是给英国搞了个“马窦线”,说白了就是他划的那条中国跟印度之间的“分界线”。
想把中国的大块地方划给英国在印度的管辖区,就是因为这个决定,后来才导致了中印两国在西边边界上有争议。
清朝政府因为英国方面的强大压力,没办法只能答应让英国在新疆喀什建个领事馆。马继业这家伙还当上了总领事。英国那边一直没安好心,老想着通过这个领事馆往新疆里面钻,打算把中国给分开。
马继业暗中指使不少外籍“探险者”,以探险为幌子,疯狂搜刮新疆和敦煌的国宝,导致众多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结语】
按咱们中国人的想法,马继业这家伙真是个让人咬牙切齿的坏蛋。可没想到的是,他一回英国就被封了爵士,而且还一直活到了1945年。但不管怎样,他在咱们中国历史上,肯定是被大家一直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