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抗战时比旅长职务高,解放后一直担任副军职,吃没文化的亏?
抗战那会儿,冀中平原上谁最出名?有人说,那得数冀中军区的司令吕正操,他搞的地道战、地雷战啥的。但其实,抗战一开始,冀中平原上响当当的人物是孟庆山。
孟庆山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
宁都起义那会儿,李达、孙毅、孟庆山他们啊,原本是国民革命军26路军里的小头目,这26路军可是冯玉祥的老底子。后来呢,这帮兄弟们一拍大腿,起义了,投了革命。结果,好几位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将。
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当上了红军的团长。抗战一打响,上头就派他回老家,去动员乡亲们,增强革命的实力。他二话不说就回了老家,跟当地的党组织接上了头,开始培养核心人员,扩充咱们的队伍。另外,他还把当地的抗日队伍整合了一下,成立了河北游击军。
这支抗日队伍人数众多,足足有十万人,虽然战斗能力上还有些欠缺,但他们都是未来革命的希望所在。
他在冀中平原那地界儿,名声是越来越响了,连日伪军都舍得花大钱来捉他。那时候,万一他有个闪失,游击军可能就散了架,所以他每次出门,身边都得带着二十来个警卫员。要是去远点儿的地方,还得一个连的兵力护着他。他在冀中啊,就像是个标杆儿,影响力杠杠的。
吕正操的队伍起义后,摇身一变成了自治军。为了增强军事力量,上面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三纵队,还有冀中军区。按理说,要是看影响力,孟庆山当司令员更合适。但上头偏偏选了吕正操来当司令员,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当然,也有军事上的原因。毕竟,游击军的打仗经验不够多,和东北军比起来,战斗力还是有差距的。不过,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的那个原因。
冀中军区呢,是晋察冀军区下面的一个二级单位,手下管着好几个旅。他这个副司令员,职位比正旅级还要高一些。1942年的时候,他被选中去延安进修。他一走,冀中根据地可遭了殃,被破坏得挺严重。而他呢,一直在延安安心学习。到了1944年,上头让杨成武回来,重新搞起冀中军区,并且让他当司令员。
抗战打完了,孟庆山又回到了冀中军区。这回,他有了新的头衔,就是冀中军区副司令,同时还兼着九分区的司令,说白了,就是跟纵队副司令和旅长差不多的位子。
之后我的工作虽然有了调整,但一直都在冀中军区这块地方。冀中军区最开始是由杨成武当司令,他带着主力部队改成了野战纵队,然后孙毅就接了他的班,成了新的司令员。咱们军区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得守住地盘,别让敌人占了咱们的根据地,更不能自己把根据地给丢了。所以,军区下面的部队主要是在这片区域里打仗,帮着主力部队一起干。
解放以后,他就被提拔成了省军区的二把手,也就是第一副司令。
有人讲,他资格老得很,抗战那会儿名声可响了,带过好多部队,官职也不小。按理说,他应该挑大梁才对,可就因为读书不多,在省军区副职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几年,愣是没升到正军职。
说白了,他一直做的是副军长的活儿,但因为身子骨弱,不少差事得有个好身体才能撑下来。他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之前还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阵。到了1965年,考虑到身体实在不行,他就决定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