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话“劳节”:探秘中国古代劳动节的前世今生
古代劳动节
农耕岁月里镌刻的勤劳史诗
在春耕夏耘的农耕长卷中,
中华民族对劳动的敬畏与热爱,
早已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
如今家喻户晓的 “五一劳动节”,
起源于 19 世纪的工人运动浪潮,
但少有人知 ——
中国古人早以独特的方式,
庆祝着属于自己的 “劳动节日”。
且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脉络溯流,
穿越千年岁月的长河,
去探寻那些藏在二十四节气、
民间节日里和王朝年历中的
“古代劳动节”印记。
『龙抬头』
帝王躬耕的“二月二”劳动节
· 清董诰 万春集庆册万亩春耕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农历二月初二,春雷始动、草木萌发,古人称“龙抬头”。这一日不仅是农事开端的象征,更是中国最早的“劳动节”。
01 帝王亲耕的千年传统
从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到周武王定“春龙节”,历代帝王以躬耕之礼彰显对农业的重视。
清金廷标画春野新耕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唐代正式将二月二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皇帝率百官下田劳作,农具系红绸以祈丰年。
清张师诚跋豳风十二月图说册四日举趾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02 民间习俗中的劳动美学
大地回暖,农事渐起,人们开始耕地备播,拉开春耕序幕。正如农谚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耕牛下地,农人忙碌,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
明陆治春耕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冷枚耕织图册砻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董诰万春集庆册万亩春耕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唐岱沈源合笔豳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03 古代打工人福利“尊农”
清政府规定“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劳农节赏绢一匹”,体现对老农的敬重。
清金廷标画春野新耕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冷枚耕织图册浸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明』
农人的“春耕启幕劳动节”
· 清画院画 十二月月令图三月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明,是农人开启春耕大幕的“劳动节”。此时节,大地回暖,雨润万物,农事活动进入关键阶段,从帝王到百姓,皆以独特方式奏响春耕的劳动乐章。
01 民间习俗中的劳动美学
民间同样一片忙碌景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人牵牛荷锄走向田垄,翻耕土地、播种施肥。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三月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陈澧跋朱启仁画墓田耕读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谷雨』
春耕里的:“农忙劳动节”
清张师诚跋 豳风十二月图说册蚕月条桑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谷雨是春末节气,雨水渐丰,润泽大地。此时作物生长关键,农民忙着插秧、播玉米;桑农开始采桑叶,为养蚕蓄力,“谷雨三朝蚕白头”意味着蚕宝宝将快速生长。
01 农人的“陆地劳动节”
农事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种棉家家忙”,点明谷雨是春播的关键期。
清张师诚跋 豳风十二月图说册蚕月条桑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劳作场景:农人牵牛荷锄,翻耕土地,将种子播入沃土。孩童在田边嬉戏,帮忙传递农具,构成一幅生动的春耕图。
清唐岱沈源合笔豳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耕织图册一耘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清袁瑛山水册(一)烟波耕隐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02 蚕农的“丝路劳动节”
劳动细节:蚕农需每日采摘新鲜桑叶,清理蚕室,控制温湿度,确保蚕宝宝健康成长。缫丝时,女子将蚕茧投入沸水,抽丝剥茧,织就华美的丝绸。
明吴彬岁华纪胜图 册 蚕市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耕织图册蚕蛾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明赵文俶画春蚕食叶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七夕』
女子的“乞巧劳动节”
清张师诚跋 豳风十二月图说册七月鸣鵙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汉代女子以七孔针穿线,比试女红技艺,祈愿心灵手巧。这种对劳动技能的崇尚,让七夕节成为古代女性的“职业盛典”。
01 民间习俗中的劳动美学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活动,将纺织、缝纫等劳动技能转化为节日仪式。
耕织图册纬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女子通过穿七孔针、观察蛛网疏密、投针验影,祈求心灵手巧,展现劳动与美学的结合。
耕织图册络丝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宋人七夕乞巧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四时欢庆册针楼乞巧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重阳』
丰收后的“谢恩劳动节”
清张师诚跋 豳风十二月图说册九月叔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重阳节,虽以登高、赏菊、敬老等习俗闻名,但在古代农耕文明中,其内涵与劳动紧密相连,承载着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对劳动成果的感恩及对劳动者的关怀。
01 民间习俗中的劳动美学
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象征阳气鼎盛。重阳登高,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劳动能力的赞美。
明仇英耕织图册进仓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耕织图册收割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02 古代打工人福利“尊农”
《礼记·月令》记载,周代已有“养老礼”,强调对老年劳动者的供养。唐代将重阳定为“老人节”,政府赐宴、赏物,强化了对老年劳动者的制度保障。
明陈淳画重阳风雨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品图像
从“二月二”的帝王犁铧到现代工地的安全帽,劳动节始终是文明的刻度,丈量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每一步。
正如《击壤歌》所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生命的礼赞。
-今日话题-
假如你能穿越回古代,你最想体验哪种劳动活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