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4.1亿元画作展览时被小孩刮花,赔偿事宜正在激烈讨论中

推荐 05-03 阅读:14 评论:0

2025年5月,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Boijmans Van Beuningen Museum)展出的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抽象画作《灰色,橙色在栗色上,8号》(Gray, Orange on Maroon, No. 8)在展览期间被一名儿童刮花,引发全球关注。以下是事件核心信息及背景分析:

事件概述

1.画作价值与背景

该画作创作于1960年,属于罗思科标志性的“色块”(Color Block)系列,估价约4.1亿元人民币(5000万欧元),是荷兰境内仅存的两幅罗思科作品之一,具有极高艺术与历史价值。

2.损坏细节

儿童在未监护状态下接近画作,导致画面下部出现多条细小划痕。罗思科画作以极薄的颜料层和特殊技法著称,修复难度极大,需全球顶尖修复团队介入。

3.博物馆回应

馆方承认管理疏漏,称事发时画作“无人看管”,正与保险公司协商赔偿,并全球征询修复方案。目前未披露监护人责任认定进展。

责任与争议焦点

1.监护人责任

根据中国《民法典》,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实践中,若展览方未采取合理防护措施(如玻璃罩、隔离栏),可能需分摊责任。

2.保险与赔偿

多数博物馆展品投保,但高额修复费用(如罗思科画作修复成本或超保险额度)及艺术价值损失难以量化,赔偿争议可能持续。

3.公众讨论

网友观点两极分化:一方强调“监护人失职”,另一方指责博物馆“安全措施不足”。此前案例(如2019年香港佳士得任伯年画作被撕毁后由保险理赔)凸显制度差异。

历史案例对比

2024年香港佳士得预展

儿童撕毁任伯年《澹黄杨柳带栖鸭》(估价150-250万港元),保险理赔修复,监护人未追责。

2015年台湾达芬奇特展

12岁男童跌毁保罗·波尔波拉《花》(市值千万),意大利修复师修复,监护人无赔偿。

2018年香港克莱因展

儿童破坏概念展品(非原作),主办方自行修复,未追责。

2012年爱尔兰莫奈事件

成年男子蓄意毁坏《阿让伊特盆地塞纳河上的帆船》(市值7471万元),判监5年,美术馆耗资修复。

深层问题与反思

1.展览安全与公共教育矛盾

现代美术馆强调“沉浸式体验”,减少物理隔离,但高风险展品暴露增加。专家建议分区管理(如儿童专区与高危藏品区分离)。

2.监护人责任意识

多起事件中监护人未有效看护儿童,公众呼吁建立“公共场所监护责任”法律细则,强化事前警示与事后追责。

3.艺术品修复伦理

罗思科画作修复需使用与原作不同的材料,可能违背“原真性”原则,引发艺术界对修复技术的伦理争议。

预防措施建议

技术防护:采用红外监测、防划涂层或智能玻璃(如检测到接触自动报警)。

制度约束:拍卖行/博物馆禁止6岁以下儿童入场,或设置监护人“行为责任书”。

教育前置:入场前强制观看安全须知视频,高风险展品旁配置双语警示标语。

此事件折射出艺术公共性与安全性的全球性困境,需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与公众教育协同解决。

网友评论

社会瞭望台

分享社会上最新最有用的新闻资讯,独到观点,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