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越南是如何恢复人口的?当地女性忍痛讲述,这个方法太狠了

娱乐 05-08 阅读:53 评论:0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太狠了!·】——»

没人想到,战争结束了,新的痛苦才刚开始。

战后越南是如何恢复人口的?当地女性忍痛讲述!

了解过之后,无不令人直呼:“太狠了!”

«——【·人口锐减·】——»

1975年,历经多年战火的越南终于迎来和平,可摆在这个国家面前的,是一个棘手难题——人口锐减。

据统计,彼时越南人口约4500万,多年残酷的战争让大量男性青壮年或失去生命,或身负重伤,致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在部分偏远地区,男女比例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00:170,有些村庄甚至出现了“百女争一男”的荒诞场景。

越南,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根基的国家,男性劳动力的大量缺失,使得大片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田野间一片荒芜。

不仅如此,新生儿数量也迟迟上不去,“人口危机”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砸在了这个刚刚迎来和平的国家身上,成为了和平后的首个灾难。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越南政府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近乎“毁三观”的办法。

«——【·苦不堪言·】——»

当时,越南政府默许一夫多妻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在暗地里予以鼓励。

据了解,在越南妇产医院,1988年全年有632名产妇不幸死亡,其中七成未满20岁,死因大多是“发育未全骨盆碎裂”。

有个叫黎氏燕的17岁少女,在短短三年内连生三胎,最终倒在第四次生产的简陋土炕上,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

在一些地区,还搞起了“集体生活点”,一个院子里住着好几个带着孩子的女人,院子中间安排一个或几个男人,这些男人通常是退伍兵,或是村里剩下的青壮年。

他们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轮流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而这任务往往和粮票、布票以及孩子上学等生活基本需求挂钩,他们成了完成人口繁衍任务的工具。

在这种畸形制度下,女性的处境艰难无比。

她们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生育责任,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风险,还要兼顾繁重的家务、照顾孩子以及参与生产劳动,以此来弥补男性劳动力的缺口。

在多妻家庭中,妻子们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赢得丈夫的关注,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大到难以承受。

许多女性被迫接受“次等地位”,失去了作为个体应有的自主权和尊严,社会舆论也仅仅把她们当作国家复兴的工具,全然忽视了她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时光缓缓流逝,到了1992年,越南的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估算,此时人口已接近5274万,人口数量的回升,让越南政府看到了改变的契机。

同年,越南正式废除一夫多妻制,恢复一夫一妻制,并立法禁止重婚。

«——【·并不如意·】——»

为了提升女性权益,政府也开始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大力推动女性教育普及,兴办学校,让更多女性有机会走进校园,接受知识的熏陶,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鼓励女性参与就业,在各个行业发挥自身价值,打破以往就业中的性别壁垒,为女性开辟更多的职业道路。

但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念和影响犹如顽固的磐石,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消除。

在一些偏远地区,“共享丈夫”“多妻合养”的旧习惯依旧存在,那些陈旧的观念如同幽灵一般,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继续影响着当地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在就业市场上,部分企业招聘时还是会优先考虑男性,即便女性拥有相同的学历和能力,也常常被拒之门外,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在家庭中,女性话语权和决策权的提升,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

由此可见,越南在提升女性地位的道路上,依旧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一步一步去走。

参考资料:

北青网:盘点世界现存的9个一夫多妻制国家,这个国家的男人老婆越多越光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