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山东渔民比俄国人更早到达?被遗忘的远东群岛
参考资料
Козьмин П. Т. Опись Удского берега и Шантарских островов, поручика Козьмина, в 1829—1831 гг.
【这一时期仍有中国渔民在群岛附近活动。俄国远东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在1860年代的报告中提到:"每年夏季都能见到来自山东的中国渔船,他们似乎已经在这里捕鱼几个世纪了。"】
尚塔尔群岛(Шантарские острова)由15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最大的大尚塔尔岛面积达1790平方公里。群岛地处北纬54°至55°之间,气候寒冷,冬季海面结冰期长达半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
尚塔尔群岛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位于鄂霍次克海与鞑靼海峡之间。群岛名称源自通古斯语"чанда"(意为"铜"),可能指岛上岩石的颜色。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两千年前,鄂温克人和尼夫赫人就在此活动,他们以捕鱼、猎海豹为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元明两代的历史文献中也能找到对这一地区的模糊记载。《辽东志》中提到的"东海苦兀"可能就包含尚塔尔群岛。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的奴儿干都司理论上管辖范围东至大海,但实际控制力难以抵达如此偏远的岛屿。
1640年代,俄国哥萨克探险家伊凡·莫斯克维京的探险队首次记录了尚塔尔群岛的存在。1652年,另一位探险家叶罗费·哈巴罗夫在其报告中提到这些"盛产毛皮的海岛"。与此同时,清帝国正忙于巩固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康熙帝对北方边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陆路,对鄂霍次克海诸岛并未表现出强烈兴趣。
17世纪后期,随着俄国向东扩张与清朝巩固东北边疆,尚塔尔群岛成为两国势力范围的模糊地带。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由于对这些偏远岛屿缺乏准确认知,条约仅规定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为界,未明确提及鄂霍次克海岛屿的归属。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朝廷通过定期巡视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方式来宣示主权,但受制于航海技术,对尚塔尔群岛的实际控制有限。
俄国方面,1731年成立的鄂霍次克港口成为向这些岛屿扩展影响力的基地。俄国海军军官瓦西里·沃尔科夫在1753年的航海日志中写道:"当地土著(鄂温克人)称这些岛屿为'尚塔尔',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尚塔尔群岛的地位并未明确界定。俄国历史学家谢尔盖·马克西莫夫指出:"条约中'北至北海'的模糊表述,为后来的边界争议埋下了伏笔。"18世纪,俄国猎人为获取海獭皮频繁造访群岛,而清政府对此并未提出异议。
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彻底改变了远东政治格局。虽然条约主要涉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但间接确立了俄国对鄂霍次克海沿岸的主权。1867年,俄国海军军官亚历山大·西利茨基对尚塔尔群岛进行了系统测绘,正式将其纳入俄国版图。
有趣的是,这一时期仍有中国渔民在群岛附近活动。俄国远东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在1860年代的报告中提到:"每年夏季都能见到来自山东的中国渔船,他们似乎已经在这里捕鱼几个世纪了。"这种非官方的民间交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二战期间,尚塔尔群岛成为苏联监视日本海军活动的前哨。冷战时期,这里建立了秘密雷达站,普通公民被禁止进入。1999年,群岛被划入"尚塔尔群岛国家公园",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系统。
中国学界对尚塔尔群岛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广翔在2003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清代东北边疆政策中对海岛的忽视,反映了传统陆权国家的思维局限。"这一观点在俄国学术界也引起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