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和慈禧提要求,六任妻子与众子皆先他而去,乔家大院原型

娱乐 03-26 阅读:0 评论:0

1900年,慈禧逃到山西,临走时慈禧向乔家借10万两白银,乔致庸扑通跪下:“借30万两都行,您帮忙写四个字就成。”慈禧乐开了花。

1900年夏天,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攻城,8月16日北京沦陷,败局已定,慈禧匆忙收拾东西,带着光绪和一众宗亲以及宫女太监还有亲信大臣走入逃亡。

慈禧到的第一站就是昌平,常年富贵生活让赶了半天路的慈禧疲惫不堪,本打算进去休整一下,可是城里死活都不开城门,给慈禧气坏了。

没办法,那就继续赶路呗,他们带了一大帮随从,最重要的是,吃的不够,钱也不够!

8月16日晚上,慈禧只啃了一块面饼,这对于吃惯山珍海味的她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其余人更是吃不到多少东西。

8月17日,慈禧来到了河北怀来,她直接下令让知县准备美味佳肴,可惜那时候旱灾频发,战乱不断,县里根本没有多少粮食,知县跪倒在地:“只有小米粥,唯恐粗粝,不敢上进。”

就这样慈禧也很高兴了,能有热食就行。

但是这知县也是个聪明人,从当地一些乡绅手里收来了一些肉食,献给了慈禧,就因为这些肉食,日后让知县连升三级。

慈禧本计划去太原,可太原也全是天灾,于是改了路线,来到了祁县。

这里可是有钱的地方,并且乔家就在于此地。

乔家

乔家发家还真的得说一下乔致庸的故事,他算得上是山西传奇人物。《乔家大院》也是以他为原型拍摄出来的。

1818年,乔致庸出生,但是他好像命里带点克人的属性,还没长大父母就双双离世。

幸好还有大哥在,给乔致庸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乔致庸一心向学,想要成为李白杜甫那样名传千古的人物,可是老天没有开眼,在他17岁进京赶考之际,大哥突然暴毙。

乔致庸命运就此改写,回到了乔家接手了生意。

大哥因为一些生意上的事急火攻心撒手人寰,也给乔致庸带来了烂摊子,乔致庸从来没学过怎么去经商,那时候的商人都要靠算计去获利。

俗话说无奸不商,但是接受过之乎者也教育的乔致庸不喜欢这些,琢磨出了“让利赚钱”。

这一理念确定之后,乔致庸人生就像开挂一般,他为了激励员工创造出“顶身股”制度,让所有的员工成为老板,让他们都为乔家努力,也能分到更多的钱。

制度很先进,不少人都愿意加入乔家大集体,乔家生意越做越大。

乔致庸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疏通茶路。

大清连年征战,特别混乱,并且茶商都是扛着银子上路的,很容易遭到土匪打劫,人财两失。

茶商不敢去收茶,茶农眼巴巴望着赚不到钱,也没有人愿意去疏通茶路,那相当于拿银子打水漂。

乔致庸实地调查之后,决定把银子变成银票!这样安全性肯定大大增加。

说干就干,从乔大家院出发从南方把茶叶运回来,一走就是三个月,还继续北上与俄国商人签下合同,这条茶路算是通了,银票这条路子可行!

但是这时候又遇到困难了,大多数商家都不能把银子变成银票,并且做这银票生意的也不敢冒这么大风险,只想着小富即安。

乔致庸直接拍板,你不做,那就我来做!

但是难度太大了,一群人都在反对,做全国的银票生意,需要的堪比一座金山。

乔致庸就是要做,不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乔致庸开办大德丰和大德通两个票号,喊出的口号就是:一张汇票,可走南闯北!

乔致庸还在银票上设置密码,就算是土匪抢到了银票也没办法去兑现。

钱一旦开始流动,那就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乔家票号开遍全国,资产飞速上升,名气传到了京城。

所以慈禧才会来到祁县,心里也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

借钱

乔致庸也是个聪明人,也有一定的政治嗅觉,这也是一个大大的商机啊。

他把大德通票号总号腾出来,给慈禧做临时行宫,慈禧住进去之后衣食住行全让乔家安排的明明白白,顿时让慈禧忘掉了逃亡的辛酸。

可是未来该怎么办呢?

慈禧已经过习惯了奢靡的生活,必须想一想办法。

最后决定要“募捐复国之资”,向当地各大商户寻求帮助,通俗一点就是,要钱!

慈禧就把算盘打到了乔家和隔壁县曹家的身上,皇家命令谁敢拒绝?并且这点援助换来的可是以后得富贵!

慈禧不会只借钱,坐了那么久高位,还是懂得弯弯绕绕的。

一家借了十万两,慈禧就问他们两家想要什么回报,曹家表示:全依太后旨意。

曹家得到了慈禧赐予的金质钟表,外形为火车头。

乔致庸却说:“太后,您借30万两都行,您写四个字就行。”

慈禧笑了。

虽然慈禧的字本身价值有限,但是背后的价值可是无法估量的,那可是皇权!有了太后的字,那就可以扯虎皮拉大旗,并且侧面的也讨好了慈禧,让慈禧不用付出什么东西。

“写什么?”慈禧问,乔致庸早有准备,跪在地上回答:“请太后写‘福种琅嬛’。”

慈禧不仅写了,还落款慈禧御笔。

慈禧拿着钱走了,这些银子解了她燃眉之急。

而乔家把福种琅嬛四个字打成了牌匾,还镶了金边,直接横挂于大院正厅之中,来往的客人看到了总会问一句,这是太后亲笔?

就这样名气逐渐传开,本来就声名显赫的乔家,更有了一层厚实的底气,生意做的更大了。

慈禧也在朝臣面前提了一句:“乔致庸识大体,愿意解朝廷燃眉之急。”

就这样,乔家又有了官场的便利,甚至可以插手于官银的兑换。

虽然当时皇权虽然衰败,但是影响力还是巨大的,皇上走到哪依旧有人会去叩拜,乔致庸借用的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为乔家生意铺路。

祁县的百姓,也开始对乔致庸多了几分尊敬,许多人觉得他不仅是个精明的商人,还是个懂得谋划的“家族守护者”,他的每一步既看重眼前的利益,又顾及未来的方向。

“福种琅嬛”见证了清政府的衰败动荡,也见证了乔家命运。

有句老话:财多伤子,子多伤财。

乔致庸从不纳妾,但是他有六个妻子,每个时期只有一位,几乎每一个都先他而去。他有九个儿子,却遭受了八次丧子之痛!

第一任妻子马氏,陪乔致庸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为乔家生下两个儿子,可是年纪轻轻染病而去。

第二任高氏产下两子全都夭折,高氏郁郁寡欢,悲痛至极,不久也离世了。

第三任杨氏,她有些迷信,总感觉前两任死的有点蹊跷,心里有阴影,生下两个儿子之后,早早离世了。

第四任周氏,所生两个儿子也都英年早逝,自己也因病离世。

乔致庸这时候心里也有想法了,四任妻子都是如此,他有些不想娶妻了,但是在乔家其他人安慰之下,乔致庸又娶了第五任,也是姓杨。

这位夫人生下的儿子没多久就夭折了,她也爱胡思乱想,并且有前面四任的经历在前,不久后郁郁而终。

乔致庸也不想再娶了,但是身边没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就娶了小自己三十多岁的第六任妻子,也是姓杨。

乔致庸九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六个,除老三之外,其余五人皆在乔致庸之前离世。

乔致庸经历四朝,89岁善终。

临终之际他说:“若我没有接收乔家生意,我也是李白、杜甫之流!”

经历了六任妻子亡故,八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能也是验证了那句话:财多伤子,子多伤财。

财旺,人不旺。

(信息来源:《晋商乔致庸》——文化广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