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偏心实锤!赵云枪下两冤魂,正史实力竟比颜良文丑还猛!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论演义中的猛将,蜀汉集团最为知名,且综合武力又令对手望尘莫及。
单说五虎之一的赵云,穰山突围、长坂救主、汉水退曹、凤鸣斩将,从少年将军到老当益壮,其智勇双全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纵观整个演义,也数赵云的斩将数最为傲人。毕竟,单单长坂坡一战,就收割了五十多员曹营武将。
但若翻开《三国志》、《后汉书》,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被赵云秒杀的猛将中,有两位在正史上竟是威震一方的名将。
他们是谁呢?有着怎样的战绩?在演义中怎么沦为赵云的经验包?
麹义早年是西凉悍将,精通羌人战法,后投奔袁绍,成为其麾下头号攻坚手。界桥之战中,他率八百精兵大破公孙瓒三万步骑,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教科书”。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威震北疆,麹义却以盾阵抵挡骑兵冲锋,再配合强弩反击,一战斩杀大将严纲,摧毁白马主力。
此战后,公孙瓒一蹶不振,最终困守易京兵败而亡。可以说,袁绍能统一河北,麹义居功至伟。
然而,这样一位战神级人物,在演义中却被罗贯中“轻描淡写”:磐河之战,赵云初出茅庐,仅一枪便将麹义刺于马下。更讽刺的是,小说中袁绍的猛将担当颜良、文丑,在正史中远不如麹义重要,却有着更多戏份。
若麹义不死,官渡之战或许会是另一番结局——毕竟,论勇冠三军,麹义远比啥战绩都没有的颜良、文丑来得名正言顺。
东吴的顶梁柱大司马,江陵保卫战封神如果说麹义是袁绍的“开国元勋”,朱然则是东吴的“救火队长”。《三国志》记载,朱然早年与孙权同窗读书,情同手足。
吕蒙临终前推荐他接任都督,虽未成真,但孙权仍将镇守江陵的重任交给了他。
公元223年,曹丕三路伐吴,名将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数万大军围攻江陵。朱然手中仅有五千残兵,却死守六个月。
期间魏军挖地道、筑土山、射箭书劝降,朱然不为所动,甚至亲自持刀巡城,斩杀动摇者。最终,曹丕被迫撤军,朱然一战成名,被封为当阳侯。
然而在演义中,朱然的高光时刻被彻底抹去。夷陵之战,他率军追杀刘备,却被赵云一枪撂倒,成了烘托赵云“救主神威”的工具人。
罗贯中为突出赵云“常胜将军”的形象,不惜让这位江陵守护神早早领了盒饭。
老罗的“笔杆子霸权”:名将为何沦为经验包?麹义和朱然的遭遇,暴露了演义创作的一大特点:为塑造核心英雄,不惜牺牲历史人物的真实地位。
对罗贯中而言,赵云是“完美武将”的化身——忠勇、谦逊、有智慧、政治敏锐。
而要实现这一形象,就需要大量“垫脚石”。麹义和朱然在正史中越是强悍,小说中他们的“速败”就越能反衬赵云之勇。
这种手法,与关羽速杀颜良、文丑的桥段如出一辙。
但若细究正史,赵云的实际地位远不如关张。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赵云与黄忠并列,评价仅为“强挚壮猛”,而麹义、朱然却是能左右战局的“关键先生”。
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本质上是一种“英雄史观”的投射——他将赵云拔高到近乎“神将”的位置,实则是满足读者对“孤胆英雄”的想象。
结语麹义被袁绍猜忌诛杀,朱然因演义“淡化”而声名不显,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小说的无奈。
今日读者若只知《三国演义》,恐怕会以为赵云枪下尽是“杂鱼”,殊不知其中藏着两位改变历史走向的名将。
罗贯中为凸显赵云之勇,不惜将这两位名将强行“降维”,其偏心程度,大抵仅次于对关羽和诸葛亮的塑造。
老罗的笔杆子,给了赵云无双的荣耀,却也掩去了麹义、朱然本应有的光芒。
读史与读演义,恰似看山的两面。一面是铁马金戈的真实血泪,一面是英雄传奇的浪漫想象。
赵云的长枪挑起了读者的热血,却也挑落了历史的几分厚重。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死于赵云一枪之下的麹义、朱然,你是否替他们感到意难平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