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十大”迷思——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纠结

推荐 04-21 阅读:2 评论:0

在这个 AI 如龙卷风般席卷而来的时代,每个人都时刻会感受到AI的存在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它带给我们革命性的体验和便利是不容置疑惑的。有人为之疯狂、为之欢呼、为之膜拜,豪情满怀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也有人迟疑、观望、犹豫,但注定还是要胁裹进AI的时代潮流中。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从来不排斥AI带给我的时代红利,但又经常陷入挣扎和纠结中。比如:

1.AI式表达,是思想还是技术?

我也是一个写了30多年文章的老笔杆子,以前写文章,不论是手写还是在电脑上敲,那得一字一句琢磨,看似繁琐的写作,却正是自己注入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而如今,你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瞬间,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新鲜出炉了。从散文到论文,从小说到报告,似乎没有 AI 写不了的。“三八”妇女节帮女同胞写一篇发言稿,因为掌握的材料实在有限,就让AI代劳,让我吃惊的是,AI还帮忙虚构了“克服孩子生病没人照顾的困难坚持工作”的段子。后来发现,各种表达都可以用AI代劳,包括沟通、聊天、情话,并且这些表达文采、语气、方式、情绪价值啥的,都是拉得满满的。只是它的表达,让我再看不出表达主体之间文化、修养、底蕴、思想、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可以说,表达应有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价值分享等基本内核,仿佛只剩下了技术的比拼。这样的表达,就如同吃“工厂化式”的快餐,缺少的是自家精心烹饪的烟火味。

2.AI式办公,是提高效率还是形式主义?

不知从何时开始,开个会,作个汇报,没个APP那就是落后的标志。所以,有些地方或单位就陷入了 AI 形式主义的怪圈。一份工作成果汇报,用AI生成的图表、数据看起来无比漂亮,各种高端词汇堆砌,让人眼花缭乱。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没有实质性解决。过去,一个人一个本,认真听,用心记,讨论时甚至睁来吵去,最后汇总拍板,这事就定下来了。现在,PPT一放,就如同一场表演,结束即谢幕。还有各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实践证明都是被AI迷惑的本末倒置。当然,AI在提高办公效率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只是不少时候、不少人把AI办公搞成了表演秀。

3.AI技能培训,是传播知识还是收割韭菜?

当视频上未脱稚气的在校少女、三十多岁的农村媳妇、七十岁的老大妈、五十岁的下岗大哥们,都在炫耀他们如何学习AI一键成片、爆款文案等赚钱,并晒出收入提现单时,真让我无地自容了。我确实也心动,但最终都止步于交费。到网上一看,从基础的 AI 操作,到号称能让你成为AI专家的高级课程应有尽有。“低投入、高回报”“快速掌握AI技能,开启财富大门”“三个月还清房贷”……不少人都在传授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以此提升流量、吸引粉丝。我想,学习AI技能肯定可以挣钱,但如果像宣传的那样容易,为啥还有那多人去打螺丝呢。平时学习下AI相关技能,分享自己的生活,这可以,要靠这个发财,反正我是不行。

4.失业危机,是AI太强大还是自己不努力?

机器取代人力,人工智能帮助人劳动创造。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但是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而保障人的劳动权益,就是以人为本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AI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岗位,如 AI 训练师、算法工程师等,但这些新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极高,普通大众很难企及。大量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正被 AI 取代: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让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客服行业,智能客服代替了人工客服;甚至连一些基础的设计工作,AI 也能完成得有模有样。普通人在这个被 AI 重塑的就业环境中如何找到立足之地?我作为一个凡夫俗子,觉得AI更多要用于高科技,用于解决技术难题,用于提高效率,用于解决人力不及不够的问题,在现实情况下,没必要在普通岗位、普通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超强能力。

5.AI式标签,是科技赋能还是智商税?

这个时代,只要贴上了AI标签,一切都显得科技感满满。比如某些号称具有神奇功效的 AI 保健品,还有一些所谓的 AI取名、算命、风水服务。更离谱的是,一些商家推出高价的 AI 学习神器等等。当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是迷信。这就是不少人心甘情愿缴纳智商税的深层次原因。表面看是对 AI 的盲目信任,其实难掩的是内心深处无时不在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6.数据收集,是精准服务还是行业暴利?

AI 的运行离不开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中包含了我们太多的个人信息。从日常的购物习惯、浏览记录,到出行轨迹、身份信息等,都被AI系统收集和分析。在这个看似能享受精准服务的过程中,隐私泄露的风险无处不在。还有一些黑客,专门攻击 AI 系统,窃取用户数据,然后进行非法贩卖。一个从事网络技术平台的人亲口告诉我,平台不靠营销商品赚钱,最赚钱的是数据。在 AI 的大数据漩涡中,我们已经是无处遁形了,并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行业暴利的“韭菜”。

7.AI信息合成,是传播多样化还是谣言满天飞?

AI 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虚假信息传播的帮凶。如今,利用AI技术可以轻松合成以假乱真的图片、视频和文字。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AI 生成虚假的新闻报道,误导公众舆论,扰乱社会秩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本就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AI的介入更是让虚假信息如虎添翼。一个人如果生活在无时无刻都需要提防核实辨别信息真假的时代,是不是很累?

8.AI艺术,是算法精进还是情感表达?

在艺术领域, AI 绘画、AI音乐创作等不断涌现,一些AI创作的作品甚至在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奖。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当机器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创作出看似完美的艺术作品时,艺术是否还会有灵魂和温度?我们在欣赏艺术时,是与机器还是与人在神交呢?

9.AI式伦理,是算法优先还是道德至上?

自动驾驶汽车遇到不可避免的碰撞时,应该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行人?这是一个艰难的道德选择。AI 人脸识别技术在一些场所的过度应用,就侵犯到人们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还有,随着 AI 智能体的不断发展,它们是否应该被赋予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如果AI做出了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责任又该由谁来承担?在追求AI技术进步的同时,又该如何坚守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底线呢?

10.AI教育,是打破传统还是守正创新?

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经常想,在 AI 时代,还需要像以前那样读写背抄吗?我正上初中的孩子,今年刚配备了平板电脑,老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完成作业都可以在平板上完成,并且还可以就孩子的学习情况如知识掌握、正确率、易错点等给出很详细的分析。AI作为教学工具,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无容置疑的。但这常常让我想起过去,老师在作业本上用红笔写下的带着温度的评语,有时老师还会面批面改,一边改一边讲。那时,我更多的是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并因此受到鼓舞和激励。面对AI时代,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学生的家长,虽不能提出啥建议,但又不得不想这个问题​。

在这个AI 时代,一切充满了无限可能,同时也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但这一切都不是AI造成的。不论AI如何发达,要始终牢记人仍然是时代和社会最核心、最重要、最根本的存在。这正是AI时代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