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举报丈夫是杀人犯,丈夫却称她有精神病,谁在说谎?
2014年2月5日,大年初六,42岁的李长保火急火燎地冲进了湖北潜江浩口镇水陆派出所里。他满脸疲惫,焦急地告诉民警,自己的妻子潘燕失踪了。
李长保诉说着,大年初一那天,潘燕突然发起高烧,整个人烧得迷迷糊糊,嘴里还说着胡话。
当时他在浙江,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赶忙往家赶。回来照顾了两天,潘燕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于是他决定初六带她去医院瞧瞧。
可谁能想到,车开到半路等红灯的时候,潘燕突然打开车门就跑了。李长保急坏了,找遍了附近两条街,连个影子都没瞧见。
想到妻子精神状态一直不太稳定,还总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越想越害怕,赶紧跑到派出所报案。
民警一边安抚李长保,一边详细记录情况,让他先回去等消息。
李长保前脚刚走,还不到5分钟,派出所就又进来一个女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这女人衣衫不整,神色慌张,一进门就大喊着让民警给她上手铐,嘴里还不停地嚷嚷:“我丈夫5年前杀了人!”民警吓了一跳,赶紧查看她的身份,这才发现,她竟然就是李长保刚刚报案失踪的妻子潘燕。
这可把民警搞糊涂了,一个说妻子有精神病,一个说丈夫是杀人犯,两人的说法截然不同,到底谁在说谎?背后又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难道真如李长保所说,潘燕是精神病发作,在胡言乱语?还是潘燕的指控确有其事,李长保是在故意隐瞒?
这个离奇的报案,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派出所里,让民警们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
初现疑点李长保前脚刚报案说妻子潘燕失踪,后脚潘燕就现身派出所举报丈夫杀人,这离奇的反转让民警不敢轻易下判断。
没一会儿,李长保又匆匆返回派出所,看到潘燕后,便着急地想带她回家。
可民警们觉得事情透着古怪,哪有这么巧的事?为了把情况弄清楚,民警决定仔细核实。
李长保见民警有所怀疑,急忙掏出潘燕正在服用的药物,信誓旦旦地表示:“警察同志,你们可别听她乱说,她真的有精神病,这些药就是证据!”
但民警们并没有被他的话轻易说服,毕竟人命关天,得慎重对待。
随后,民警们想到查看派出所的监控,这一看,还真发现了问题。监控显示,在李长保第一次来报案的三分钟前,他其实就已经到了派出所门口。
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直接走进来,而是在门口来回溜达了好几圈,像是在犹豫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走进来报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这就奇怪了,如果他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心急如焚地担心妻子的安危,为什么到了派出所门口却不马上进来寻求帮助,反而要在外头徘徊呢?这个怪异的举动,让民警们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潘燕在一旁情绪激动,不停地大声强调:“我没疯!我很清醒!他就是杀人犯!”
她眼神里满是恐惧和急切,不停地向民警们投来求助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他们,自己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民警们为了对双方负责,决定先把潘燕留在派出所进一步了解情况。
在询问潘燕关于被杀之人的信息时,潘燕一口气说出了“王香、刘芳、褚振香”三个名字,但这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而当“褚振香”这个名字从潘燕口中说出时,一直在旁边的李长保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原本还算镇定的他,突然猛地站起身来,连招呼都不打,径直朝着派出所大门走去。
他的这个举动太过反常,让在场的民警们瞬间警觉起来,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褚振香”肯定不简单,李长保的反应这么大,这案子背后恐怕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失踪案浮出水面潘燕口中的“褚振香”让李长保反应强烈,民警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名字是案件的关键突破口。
于是,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利用各种信息系统查询褚振香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还真有褚振香这个人,而且她早在2009年就失踪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没有她的任何消息,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潘燕提供的信息,和五年前这起失踪案的种种细节高度吻合,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民警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越发觉得,这起看似普通的夫妻纠纷报案,背后牵扯的可能是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当下,他们决定联系褚振香的家人,进一步了解情况。
很快,褚振香的女儿袁芳就来到了派出所。
一提起母亲,袁芳的眼眶瞬间红了,她满心悲痛地回忆着:“2009年10月9日下午6点,我妈当时正和朋友打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谁能想到,那竟然是我最后一次听到她的消息,从那之后,她就彻底消失了,怎么都找不到。”
袁芳还说,她非常了解母亲,母亲向来谨慎,晚上是绝对不会跟不熟悉的人出去的,所以她猜测,约走母亲的肯定是熟人。
这些年,她四处打听母亲的下落,问遍了母亲所有的朋友,可大家都表示毫不知情,这让袁芳感到无比绝望。
当民警提到潘燕时,袁芳先是一愣,随后说道:“潘燕啊,她是我妈在宁波的好朋友,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以前还经常请她来家里吃饭呢。我当时也问过她,可她也说不知道我妈去哪儿了。”
这个回答让民警们陷入了沉思,潘燕和褚振香关系这么密切,再加上之前李长保那些怪异的行为,民警们心中对潘燕和李长保的怀疑更重了。
为了弄清楚潘燕到底是不是真的精神有问题,民警们专门请来了精神科专家,对潘燕进行全面检查。
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测试和评估,专家给出了结论:潘燕的思维清晰,逻辑正常,根本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就意味着,李长保之前说潘燕有精神病,很可能是在说谎,他这么做,难道是想掩盖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真相渐明在民警的耐心询问下,潘燕积压多年的痛苦和愧疚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她终于鼓起勇气,将那段被掩埋已久的真相说了出来。
2009年10月9日下午6点多,李长保像往常一样开车带着潘燕出门,可车开到半路,李长保却突然让潘燕下车自己回家。当时的潘燕满心疑惑,但也没多问,就按照李长保说的做了。
直到深夜,李长保才回到家。潘燕一眼就看出他神色不对,脸色阴沉得可怕,眼神中还透露出一丝慌乱。
在潘燕的再三追问下,李长保终于道出了实情,而这个真相,如同晴天霹雳,让潘燕瞬间呆立在原地——李长保杀了人,而被他残忍杀害的,正是潘燕最要好的闺蜜褚振香。
时间回溯到2007年,那时潘燕与李长保相识相知,陷入了热恋。
李长保温柔体贴,努力上进,潘燕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为了照顾孩子,潘燕不得不放弃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李长保一个人的肩上。
李长保靠开非法营运的车维持生计,收入极不稳定,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
到了2009年,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孩子的奶粉钱都快凑不齐了,李长保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被生活折磨得失去理智的他,开始琢磨着怎么能快速弄点钱。
就这样,他拉着潘燕一起,谋划起了抢劫的勾当。潘燕当时被生活逼得没了主意,稀里糊涂地就跟着李长保四处踩点,制定作案计划。
可她万万没想到,李长保竟然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自己的闺蜜褚振香。
褚振香和潘燕早在18岁时就相识了,两人一起在宁波打工,因为都是潜江老乡,关系格外亲近,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
后来,褚振香辞去工厂的工作,去酒吧谋得了一份差事,收入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每次和朋友们出去吃饭,她都出手阔绰,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李长保看在眼里,嫉妒在心底疯狂滋生。潘燕回忆起,丈夫曾不止一次酸溜溜地问她:“你那闺蜜现在日子过得挺滋润啊!”
当时的潘燕没把这话放在心上,还为褚振香感到高兴,却没料到,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藏着李长保可怕的心思。
得知自己十多年的好友死在丈夫手里,潘燕的内心痛苦万分。但李长保是她的丈夫,也是孩子的父亲,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经济上,她都对李长保有深深的依赖。
无奈之下,潘燕只能选择沉默,将这个秘密深埋心底,甚至不敢去问李长保那天究竟是如何残忍地杀害褚振香的。
从那以后,这个秘密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潘燕的心头,让她喘不过气来。
五年煎熬自从李长保杀害褚振香后,原本还算和睦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潘燕的生活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李长保心里有鬼,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潘燕会随时把他杀人的事说出去。
这种猜忌让他对潘燕的态度越来越差,夫妻间的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曾经的甜蜜和温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怨恨。
没过多久,潘燕发现李长保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就是杨娜。李长保不仅对潘燕越发冷淡,甚至还提出了离婚。
潘燕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她想着孩子,也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坚决不同意离婚。可李长保却铁了心,对潘燕的感受不管不顾,让潘燕痛苦不堪。
最后,两人经过一番争吵和协商,达成了一个协议:潘燕带着孩子回湖北老家生活,李长保暂时不跟她离婚,每个月给她1500块生活费,但条件是潘燕不许过问他和杨娜的事情。
这样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潘燕满心无奈,却又别无选择。
回到湖北老家后,潘燕的日子并没有好过起来。她和褚振香都是潜江人,在这个小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
每次潘燕在街上遇到褚振香的家人,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她知道,这些年褚家人一直在苦苦寻找褚振香,而自己却一直隐瞒着真相,这种愧疚感如影随形,让她备受折磨。
周围的人看到潘燕整天愁眉苦脸,都在背后议论她婚姻不幸福,是个可怜的女人。
可他们不知道,潘燕心里藏着一个多么可怕的秘密,这个秘密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快要喘不过气来。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潘燕。2014年春节前夕,李长保给潘燕打了个电话,他冷冷地说要带着杨娜回潜江过年。
潘燕一听就明白了,李长保这是在向她宣告,离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想到以后没有了李长保的生活费,自己和孩子该怎么生活,潘燕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
大年初一,长期积压的压力终于让潘燕病倒了,她发起了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潘燕的姐姐潘美心疼妹妹,赶紧照顾起她来,还打电话催李长保回家。
大年初三,李长保终于回来了,潘美把照顾妹妹的事交给了他,可没想到,当晚两人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潘燕哭着对李长保说:“你要是真的想离婚,就给我10万块钱,以后咱们就彻底没关系了!”李长保却一脸冷漠,不屑地回应道:“要钱没有,这婚我是离定了!”
从那之后,潘燕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差,潘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赶紧带她去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潘燕是受了刺激,建议住院治疗,这样能好得快一些。可住院需要李长保签字同意,潘美没有这个权力,没办法,只能开了些治精神的药,带着潘燕回家了。
药拿回来了,可潘燕却怎么也不肯吃。潘美没办法,只好找来李长保帮忙。
大年初五晚上8点多,李长保来到潘美家。他一进门,就强行按住潘燕,要给她喂药。
他的动作十分粗鲁,眼神冰冷得让人害怕。潘燕看着这样的李长保,心里涌起一股深深的恐惧。
她突然想起,李长保可是个杀过人的啊!他会不会借着送自己去医院的机会,把自己也给杀了?这样他就能光明正大地和杨娜在一起,还不用担心自己把他的秘密说出去。
想到这里,潘燕全身忍不住地颤抖起来。终于,在大年初六那天,当李长保开车带着她等红灯的时候,潘燕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
她鼓起勇气,打开车门,跳了下去,然后一路跑到了警察局,决定把李长保的罪行全部说出来,结束这长达五年的痛苦煎熬。
铁证如山由于潘燕的指控事关重大,潜江警方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与宁波警方取得联系,展开联合调查。
经过一番细致的侦查,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褚振香失踪后,她的银行卡竟被莫名冻结了。
警方迅速对银行相关信息展开深入调查,发现2009年10月12日晚上10点29分,也就是褚振香失踪三天后,有个可疑男子走进银行的ATM机试图取钱。
监控录像清晰地记录下了男子的模样:他穿着红色夹克,戴着黑色鸭舌帽,神色慌张。在操作过程中,他连续输错密码,导致两张银行卡都被锁住。
2009年10月14日,这个男子再次现身银行,仍不死心地想要取钱,可依旧未能得逞。这两段监控录像,成为了案件的重要突破口。
潜江警方仔细辨认,一眼就认出画面中的男子正是李长保。而且,几乎就在李长保折腾ATM机无果的同一时刻,褚振香的银行卡被冻结,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在铁证面前,警方迅速对李长保进行审讯。面对潘燕的指认和清晰的监控录像,李长保再也无法狡辩,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2014年2月8日,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带领警方找到了藏尸的地方。
随后,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介入,开始着手处理起诉事宜。就在大家都以为案件即将尘埃落定之时,李长保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在即将被起诉的关键时刻,他推翻了之前的所有供词,声称自己不是凶手,真正杀害褚振香的另有其人,是一个叫席长峰的男人。
李长保编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他说,案发当天,同事席长峰邀请他出去吃饭,他还叫上了好朋友褚振香一起。
李长保负责开车,席长峰和褚振香坐在后座。结果在去吃饭的路上,席长峰对褚振香动手动脚,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吵,进而动起手来。混乱中,席长峰不小心打到了褚振香的太阳穴,导致她当场死亡。
事后,席长峰威胁他,让他帮忙一起把褚振香的尸体埋了,否则就对他不利。
李长保的这番话,让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但警方并没有被他的谎言迷惑,立即对席长峰展开调查。这一查才发现,席长峰早在2011年就因煤气中毒去世了。
“死人”无法为自己辩解,这给案件侦破增加了难度,但警方没有放弃。
他们深入调查李长保和席长峰的关系,通过走访两人的工友了解到,李长保和席长峰只是在工厂因工作有过接触,关系很一般,根本不是李长保所说的好朋友。
而且,2009年10月9日褚振香遇害,但李长保是10月20日才到席长峰所在的工厂上班,时间线完全对不上,这无疑戳破了李长保的谎言。
与此同时,李长保的女友杨娜也向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她表示,大年初六潘燕跳车后,李长保找到她,嘴里一直念叨着自己可能要被关几年,说完还塞给她1800块钱和自己脖子上戴着的金项链。
种种迹象表明,李长保是在试图逃避法律制裁,想把罪名推到一个已死之人身上。
北仑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经过反复研讨与分析,综合潘燕的陈述、银行监控录像、李长保与席长峰关系的调查结果等多方面证据,最终确定李长保就是杀害褚振香的真凶。
法官最终判决,李长保因抢劫杀人罪被判处相应刑罚。
李长保与潘燕的选择,导致了他们最终的可悲结局。前者为解经济之困,用杀人越货突破法律底线;后者为维系婚姻依赖,以包庇罪恶践踏良知红线。
他们误以为,用一时的“妥协”能换取生存的喘息,却不知每一次对底线的背叛,都是给人生埋下的定时炸弹。
生活从来不乏压力:李长保为孩子奶粉钱发愁,潘燕为离婚后的生计恐慌,这些困境看似“情有可原”,却绝不是突破底线的借口。
法律与道德的存在,本质是守护每个人的安全边界——若因“穷”就可抢劫杀人,因“弱”就可纵容罪恶,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
李长保的翻供、潘燕的沉默,都是对“代价式生存”的妥协,最终换来的不是安稳,而是五年如坠冰窟的煎熬。前者在猜忌与谎言中人格崩塌,后者在愧疚与恐惧中精神崩溃。
真正的清醒,是懂得“底线即生命线”。
守住底线或许会经历阵痛,却能让人在阳光下抬头做人——正如褚振香的家人苦寻五年真相,要的不是“生存妥协”,而是一个让良知安宁的交代。
人生没有“划算”的越界。那些以为“付出小代价就能换来大安稳”的算计,终将让代价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