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
◤ 技能是人才的立业之本。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如何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最近举行的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将AI技术融入实际产业场景,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创新路径,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本。

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为各类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流程分解,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在App中呈现,平台劳动者只需通过平台注册,按系统指导即可开始工作,降低了就业的信息壁垒和技术壁垒。数字技术同时支持兼职与弹性工作,降低了传统就业的“专职化”门槛。
然而,实践经验表明,相同劳动时间下,平台劳动者收入差异非常大。头部主播月收入上百万元,而普通主播收入低于万元,同城司机收入每天在百元至千元间不等。我们在长期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个外卖平台站点的专送骑手,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每月配送单量差距100单以上,收入相差达4000元。在同等工作时间与努力程度下,影响收入构成的核心影响因素是个人职业技能的差异。因此,平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初始门槛要求较低,要获取高收入却不易。
平台劳动者的收入影响指标由平台经济运作逻辑与平台利润模式决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类为业绩与效率类指标,如接单率、接单量、订单完成效率(配送/服务时效)、与用户互动率、用户留存率、转化率(销售额);第二类为服务质量类指标,如客户评分、客户满意度评价、投诉率、差评率、复购率;第三类为规范与安全类指标,如违章违规次数、安全事故次数、迟到旷工次数等。不同岗位收入的绩效因素有差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主要考虑配送效率、客户满意度、安全性,平台家政人员更关注客户满意度、服务规范性、安全性、复购率,主播更看重用户互动量、留存率、销售转化率、内容合规性。
这些收入影响因素使得平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要求区别于传统相似行业劳动者。其一,数字化技能与平台使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平台应用,及时准确接收订单、反馈问题、处理投诉,以及适应平台规则快速调整;能够以简练、清晰、礼貌的语言与客户、平台客服线上沟通,提高服务满意度。其二,自我管理与自主决策能力。具备良好的时间规划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订单和路线,提高工作效率;在不确定的工作场景下,快速判断并做出有效的决策,如路线临时变更、订单冲突、服务异常情况的处理。其三,用户体验意识与服务优化能力。关注用户反馈和评价,快速识别用户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以赢得高评分和口碑;通过细节提升服务品质,比如外卖包装、送餐速度、家政服务个性化、直播互动技巧,从而增强客户黏性。其四,风险管理与安全意识。这包括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主播对平台规则和法律法规风险意识、家政工人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等,平台劳动者需要具备迅速识别潜在风险、及时反馈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五,数据驱动思维与学习成长能力。对自己的业绩数据敏感,善于从数据中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在平台就业环境快速变化过程中,能够快速学习新规则、新技术、新工具,以保持竞争优势。其六,情绪与压力管理技能。能够处理工作中的高压力、高强度、突发意外带来的负面情绪,积极应对诸如客户负面评价、恶劣天气条件下送餐、直播时的网络暴力等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些职业技能的差异导致收入的差异。同时,职业技能通过平台的算法、考核机制的强化,产生“头部效应”和“马太效应”,优质资源(流量、订单、曝光机会)向职业技能强者倾斜,进一步扩大平台劳动者的收入差距。(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