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惊魂:司机伸脚开车,公共安全岂能儿戏?
【导语】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交通大动脉上,一幕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被行车记录仪定格: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内,驾驶员竟将双腿架在车窗上,整个人呈“葛优躺”姿态穿梭于车流之中。这并非电影特技镜头,而是真实发生在上海高架上的危险一幕。当这段视频在网络发酵,公众的愤怒与担忧如潮水般涌来,也再次叩问着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底线。
这并非孤立的个案。从贵阳隧道内驾驶员将左脚伸出窗外吹风,到武汉高架上司机“翘脚”驾驶的悠闲姿态,再到此次上海高架的惊险操作,这些驾驶员的“创意”层出不穷。他们中有人辩解是“开车太久腰酸背痛”,有人声称“技术过硬不会出事”,甚至将其包装成“潇洒”的个性展示。当这些危险行为被拍摄上传至社交平台,部分围观者竟点赞叫好,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导向。
法律对此类行为的界定清晰而严厉。《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驾驶时有妨碍安全的行为,将面临200元罚款及记分处罚。但现实中的处罚往往陷入“发现难、取证难、追责难”的困境。贵阳案例中,驾驶员除因伸脚被罚50元记3分外,还因驾驶证过期被追加处罚;上海涉事司机虽被租赁公司收车,但这些个案处罚难以形成震慑效应。当违法成本低于侥幸收益,部分驾驶员便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暗示下,将道路当成表演舞台。
面对舆论压力,涉事司机所属租赁公司迅速作出“收车”决定,并发布通报批评。这种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企业责任不应止于危机公关。作为车辆管理方,租赁公司是否建立严格的驾驶员审核机制?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是否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行驶监控?从贵阳案例中驾驶证过期仍能租车,到上海司机公然危险驾驶,折射出行业管理的诸多漏洞。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部分租赁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放松对驾驶员资质的审核,甚至默许“打擦边球”行为。当企业将安全责任异化为“发生事故后追责”,而非前置性的风险防控,类似事件的发生便成为必然。建立驾驶员信用评价体系、强化车辆动态监控、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社会文明的多重裂痕。部分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将道路视为个人秀场;部分围观者价值观扭曲,对危险行为报以掌声;部分企业管理缺位,让安全隐患大行其道。要修复这些裂痕,需要法律之剑高悬、企业之责压实、教育之火常燃。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正能量在汇聚。贵阳交警发现违法行为后立即喊话纠正,上海警方快速介入调查,网友自发举报危险驾驶行为……这些行动彰显着社会对文明的坚守。当每个交通参与者都能将“安全”二字镌刻于心,将“规则”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才能真正驶向文明的彼岸。
高架上的这30秒惊魂,不应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成为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车轮上的文明进程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守护者、安全的践行者。唯有如此,那些“以为很酷,其实很刑”的危险操作,才能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