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送给尼克松12字墨宝,尼克松看后一头雾水,近50年无人能解
一个老头坐在凳子上,嫦娥飞上月宫,骑着马匆匆看花。这十二个字的书法作品,是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毛主席送给他的礼物。
毛主席这位伟大领袖的诗篇,历来都是气势磅礴,直接表达内心想法。但唯独他写给尼克松的那首小诗,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没能彻底搞明白它的意思。
朋友从老远的地方来,那可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儿嘛!咱们中国人啊,历来就喜欢热情招待客人,这是老传统了。想当年,毛主席给人送了一幅亲手写的字画,这本该是件让人乐呵乐呵的事儿。
但这幅书法作品真的让人头疼,不管是美国那些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还是咱们国内的文化人,都没能搞清楚那十二个字到底是啥意思,谁也没能给出个准儿。
尼克松总统拿着那东西,心里犯嘀咕,脸上还挠着头。那时候,国内不少人也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人还偷偷地问毛主席,那首诗到底是想表达啥意思。
毛主席总是笑着,啥也不说,不直接给出解释,只是用那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口吻讲道:“尼克松他没懂我啥意思。”
毛主席为啥不直接站出来说明那首短诗的意思呢?就那十二个字,里头到底藏着啥重要的政治信息?
【绝地求生之路】
1949年,抗战那八年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带领下,自己动手建起了新中国,这是个社会主义的国家。
到时候,外国媒体都抢着报道,说得最多的就是亚洲东边那只一直沉睡的雄鸡,现在终于醒过来了。新中国一片繁荣,带着老百姓昂首挺胸地回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家庭里。
世上的事儿,朋友和敌人都不是绝对的。新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很多西方国家没拍手叫好,反倒是一脸戒备,把咱们当成了对手。
二战那时候,美国跟咱们中国是铁哥们儿,一起对抗敌人。可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道路上最给咱们添堵的,却是这位老盟友。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压根儿不管咱们国家的统一主权,居然大胆支持留在台湾的那些势力,还插手咱们国家自己的事务。
那会儿,世界上最强横的就是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佬了。新中国那会儿还没站稳脚跟,面对美国的敌对态度,没办法,只能采取完全站在苏联一边的策略。
另外,苏联的情况和国家特点跟咱们中国非常接近,所以当苏联向我们伸出合作之手时,为了新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紧紧握住这个机会。
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是在那时候签下的。从那以后,“老大哥”苏联在军事、科技、农业等好多方面,给新中国帮了大忙,这一帮就是整整10年,真的是特别无私。
看到中苏两国关系非常紧密,美国坐不住了。1950年,他们挑起朝鲜战争,还不顾国际规矩,硬是三八线都不守,战火直接烧到了咱们中国地盘上。
中国军队为了守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确保老百姓的安全,不远千里奔赴战场。他们历经五次激烈的战斗,靠着手中的步枪,硬是把敌人的精锐部队赶出了鸭绿江。
事情真是一茬接一茬,1969年那会儿,苏联军队突然闯进了珍珠岛,还老找我们边境的麻烦。他们在珍珠岛那场仗打输了,可居然还不死心,整出了四个要打咱们中国的疯狂计划。
一直以来的老大哥苏联,竟然在背后给!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彻底闹掰了。苏联一不装了,立马就暴露了他们对中国这片广大肥沃土地早有的不良企图。
突然间,没了苏联的援手,咱们国家的工业和经济就像夜里没了灯笼的行人,只能自己瞎摸着往前走,在黑暗中一步步探索。
国内经济动荡不安,国外局势也是战火连绵。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光在一边看热闹,还对中国边境的事情插手,挑起了越南战争这把火。
新中国刚起步,翅膀还没硬呢,就碰上了两个世界大国一起施压。那时候,咱们真的是走到了绝境,感觉前路都没了。
从高层领导到底层民众,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都在琢磨,难道咱们这些年千辛万苦、流血流汗换来的安稳日子,又要像从前那样,被人随意摆布了吗?
中国人民受够了被欺压、四处逃难的日子,可眼下这局势,真是让人左右为难。新中国要想活下去,到底该往哪儿走呢?
【小球转动大球】
中国人一向有种豁出去,绝境逢生的劲儿。看看咱们民族这一路走来的历史,不管碰到啥天大的难关,咱们总能想办法找到一条出路,看到希望。
老天爷总是眷顾努力的人,1969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尼克松顺利坐上了总统的宝座。他一当上总统,就给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希望。
跟苏联关系变僵后,美国想从越南战争的泥潭里抽身,就使劲儿搞国内建设。尼克松总统呢,他把眼光转向了亚洲东边。
美国这个全球另一大强国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毛主席为了改变我们腹背受敌的困难局面,主动和美国总统展开了积极交流。
所有条件都已成熟,就差那最后一步了。1971年,一股来自日本名古屋的助力,顺利促成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建立。
在名古屋举行的世界乒乓球大赛上,咱们中国的乒乓球那可是传统强项。比赛时,不少美国运动员都被咱们选手的高超球技给惊到了,他们老喜欢找中国队员一起聊聊乒乓球的事儿。
这次交流聚会,不光是体育技巧的分享,它还成了一场特别的外交大事,被大家说成是小球带动了大球,给中美外交历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这消息一传出来,立马就成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大事,让好多人都惊讶不已。大家伙儿都没想到,以前老是对着干的中美两国,现在两国的老百姓竟然能聊得挺开心。
听说中国体委会收到了美国乒乓球队想来中国交流学习的消息,并且把这事儿上报给了周总理和毛主席。可两位领导人一看,立马就给拒绝了。
毛主席签完字后,经过好多回反复琢磨,他心里明白得很,那会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挺棘手。要是能跟美国拉上关系,说不定能成为打破当前僵局的一个好机会。
跟周总理他们一帮人热烈讨论了一番后,大伙都同意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欢迎美国的球队来进行交流。打那以后,咱们中国也开始慢慢向美国敞开友好建交的大门了。
尼克松总统,他在地球的另一边,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对于这次要来中国访问,他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得特别充分。
他们不单在美国迅速召集了一大帮了解中国的人,拼命恶补有关中国的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还自己动手准备了一些非常精致的礼物,打算见面时送给对方。
1972年2月21号,一架来自美国的飞机飞到了北京机场。周总理他们早就在那儿等着尼克松总统呢。两人一见面,就握上了手,这一幕还被相机给拍了下来,这可是个大新闻,两个大人物历史性的一握啊。
为了促成中美两国的建交,毛主席尽管身体抱恙,但还是满腔热忱地迎接了尼克松总统。当尼克松总统拿出他私人珍藏的精致天鹅瓷器作为礼物时,毛主席也毫不吝啬,慷慨地回送了他一份礼物。
尼克松总统接到那份来自伟人的礼物,一看是四两大红袍茶叶和一幅书法作品,他心里头那个气呀,还有点儿懵。觉得挺憋屈,自己大老远跑过来,还精心准备了礼物,结果毛主席就这么打发他了。
毛主席竟然这么节省,只给自己分了四两茶叶,旁边还有一幅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他当时真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周总理听到这事儿后,就心平气和地跟尼克松说,大红袍这种茶,是中国武夷山的特产,一年到头全国也就产出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八两的样子。毛主席一出手,直接给您四两,这可真是相当于把中国的一半心意都给您了。
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尼克松的心情立马由阴转晴,变得开心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茶叶包好,然后像宝贝一样藏得严严实实。
关于茶叶的事儿,咱们算是讲清楚了。但尼克松手里拿着那幅写着十二个字的书法作品,虽然他回国后恶补了不少中国文化,却依然是一头雾水,搞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尼克松对此一头雾水,回到美国后,那些自称是中国问题专家的家伙们,拿到那张纸也是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茫然,完全搞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这十二个字的书法作品,你说它深奥,其实字数并不多,而且每个字都是咱们平时说话写字时常用的。可奇怪的是,为啥到现在还没人能彻底搞明白它的意思呢?
【解密墨宝】
咱们再来瞅瞅这十二个字儿的宝贝,“老头儿坐板凳,仙子飞天上月亮,马儿跑着看花”。
有个老头儿坐在凳子上,一说起“叟”这个字,咱们脑袋里立马就能蹦出个成语,那就是童叟无欺。在古代,“叟”指的就是老人家。
老头这个称呼,一个“老”字就让人感觉到他年纪真的很大了,主要就是用来形容那种已经十分年迈的老人。
1972年,尼克松来到中国访问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已经79岁了。尽管尼克松比毛主席年轻十多岁,但毛主席还是很谦逊,他用咱们中国古代的说法,管自己叫老头子。
毛主席多年来一直掌舵着国家的政治大局,当那些世界顶级大国的大佬来访时,他轻轻松松地说了一句“就像老头子坐凳子”,就这么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他对这些访客的看法。
有远方的朋友来访,毛主席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谦虚地自称是个老头子。虽然这位客人来自一个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而且还有世界超级大国做后盾,但毛主席依然保持着不自卑也不高傲的态度,坚决不会对他们低三下四。
我会按照外交上的规矩,老老实实坐在凳子上,等着他来访。那幅书法作品的开头一句,把毛主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展现得特别到位。
说完第一句,咱们再来聊聊第二句“嫦娥奔月”,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中美外交大佬,就是尼克松总统。
毛主席那会儿提到了咱们中国的一个老故事,“嫦娥飞到月亮上”,他主要是想夸夸尼克松总统,夸他有胆量、有真心,大老远地跨过海洋来咱们中国访问。
嫦娥飞到月亮上的事儿,是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的神话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嫦娥的女子,她不小心吃了老公后羿的长生药,结果就被迫飘上了月亮。
毛主席拿嫦娥奔月来夸尼克松总统,主要是看中了他在当总统时搞的科学进步和外交成果。
一方面,大家都在夸尼克松总统干得好。他在当总统那会儿,亲自搞起了阿波罗11号登月这事儿,真就把人类的脚步往月球上推了一大步。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嫦娥奔月嘛。
再说到尼克松总统,当美国和苏联竞争,美国处于不利时,他真的很有一套。他政治眼光独到,竟然决定和已经对立了20年的中国缓和关系,打破僵局。
中国,一个历史长达五千年的国家,对那些远隔重洋的西方国家朋友来说,一直是个充满神秘色彩、引人探究的地方。
这里拿月亮比作中国,把尼克松总统说成是像嫦娥那样的人物。1972年,美国和中国搞外交,尼克松总统就像嫦娥飞到月亮上那样,跨越大海,来到他们一直觉得很神奇的那个国家看看。
墨宝收尾那句说的是“匆匆一瞥”,这话的源头在唐朝大诗人孟郊那儿,他写的“春风里骑马飞快,一天就把长安的花都赏遍了”。
走马观花就是说,有人骑在飞跑的马上匆匆看花。以前这词儿是用来形容人心里高兴、得意洋洋的样子。但现在呢,大家常用它来指那些做事情马虎、不认真、不往深了探究的人。
尼克松总统虽然请了好几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想赶紧多了解点中国文化,可他这次出访中国也就一周左右的时间,对中国还有文化的认识,确实挺浅的。
毛主席给尼克松总统打了个比方,说他像是在“匆匆浏览”,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与复杂,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其精髓,也暗示了尼克松总统要想真正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还得多花些功夫去钻研。
“匆匆一瞥”这话其实也能用来形容中美关系。美国要是想真正了解中国,光靠几天时间远远不够。只有当两国建立起长久且友好的外交联系,才能慢慢深挖彼此的情况。
了解中美建交的往事,这事儿得从尼克松的大胆外交行动说起,同时也是毛主席拍板的一个大战略。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氛围,毛主席赠给尼克松总统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选出来的,而且它们背后的意思远比字面上要深得多。毛主席挑选的这些词句,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寓意。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尼克松传达出更为复杂和深远的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表达。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加上这一层深刻的含义,原本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一下子就变得复杂难解了。
只要大家肯花心思去琢磨这段历史,就能明白毛主席的书法里藏着的意思,时间会给用心的人答案。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其中的线索。
现在也有人觉得,中美外交其实就是两个大国在玩政治手段,这么想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1972年,尼克松总统到中国访问了一周,之后中美两个国家就一起发布了《中美联合公报》。这个公报就像是给中美关系的发展指了个路。
中美两国建立起外交关系,可以说是20世纪超级重要的一次外交大事。这事让之前二十多年里一直僵着的中美关系破冰了,从此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越来越好,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