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出内娱!”新加坡女星辱华录音曝光,剧组连夜删光她所有镜头

推荐 05-11 阅读:0 评论:0

2025年5月10日,演员李凯馨的名字以最不光彩的方式登上热搜。一段疑似其贬损中国观众、称“来华只为捞钱”的6分钟录音被前助理曝光,瞬间点燃全网怒火。这位曾主演《赴山海》《倩女幽魂:人间情》的新加坡籍女艺人,从“待爆小花”沦为众矢之的,其参演剧集紧急删除所有相关物料,网友更是集体喊话“封杀劣迹艺人”。这场风波不仅撕开了娱乐圈的选角乱象,更引发了对外籍艺人职业道德的全民审视。

  

一、录音事件始末:从“宠儿”到“弃子”的48小时

录音内容直击公众底线

据爆料,录音中李凯馨多次使用侮辱性词汇贬低中国观众,直言“来中国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嘲讽“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傻X”。这些言论与其在公开场合塑造的“热爱中国文化”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更令网友愤怒的是,她在2023年春节时曾因使用“Lunar New Year”替代“Chinese New Year”引发争议,被质疑刻意模糊春节的中国属性。

剧组的“未卜先知”操作

耐人寻味的是,《赴山海》剧组在4月9日(录音曝光前一天)发布的宣传片中,已删除李凯馨的署名。这种“精准避险”引发网友猜测:是否资本早已收到风声?随着事件发酵,该剧不仅推迟播出日期,最新预告片更将李凯馨的镜头删减殆尽。剧组工作人员透露,她的戏份原比女主角更重,紧急剪辑导致成片质量受损严重。

二、危机处理连环翻车:迟到的声明与崩塌的信任

律师函难平众怒

事件爆发一个月后,李凯馨工作室才于5月10日发布声明,否认录音真实性并宣称报警,但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网友发现,其海外社交账号曾发布新加坡国旗表情包,与声明中“一半人生在中国度过”的表态形成矛盾。更讽刺的是,三个代言品牌火速解约,某化妆品品牌甚至索赔违约金。

“双面人”黑历史再被扒

除了录音争议,李凯馨被曝学生时代参与校园霸凌,合作方透露她拍摄期间频繁耍大牌。这些爆料虽未全部公开实锤,但在舆情沸腾的当下,已足够摧毁公众信任。正如《北京日报》评论:“艺人若将市场当提款机,终会自食恶果。”

三、行业震荡:外籍艺人的“红线”之争

张娜拉事件重现?

网友将李凯馨与2009年因“缺钱就去中国”言论遭抵制的韩国艺人张娜拉对比。数据显示,含外籍艺人的影视剧播放量同比暴跌21%,《觉醒年代》等主旋律剧重播量却激增47%,市场正在用脚投票。

监管升级与行业自救

横店影视城已更新合约条款,要求外籍演员签署《中国文化尊重承诺书》;多个剧组引入AI系统监测艺人公开言论。中国电视剧制作协会秘书长透露,60%的影视公司新增“立场审查”环节,拒绝录用有争议背景的艺人。

四、反思与警示:我们该容忍怎样的艺人?

选角乱象背后的资本赌局

《赴山海》选角导演坦言,当初选择李凯馨是因她“混血面孔利于开拓东南亚市场”,完全忽略背景调查。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让投资3亿的S级项目陷入进退两难——AI换脸需追加数千万成本,重拍则可能错过播出窗口期。

观众觉醒倒逼行业变革

95后观众小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我们拒绝为双面人贡献收视率。”这种集体觉醒正改变行业规则: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已将“价值观评估”纳入选角体系;人民日报等官媒多次发声,强调“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为零容忍”。

李凯馨事件绝非偶然,而是娱乐圈积弊的集中爆发。当资本迷信流量、艺人热衷立人设、观众被迫“吃毒饼”,行业的公信力早已千疮百孔。或许这场风暴能真正唤醒从业者的敬畏——名利场从非法外之地,唯有尊重文化、真诚对待观众的人,才配得上舞台的聚光灯。正如长江云新闻的犀利点评:“民族尊严的底线,不容任何人践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