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恢复交往,美财长连夜请求与华对话!中方:接触不等于谈判!

军事 05-09 阅读:169 评论:0

美国终于扛不住了,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中方副总理何立峰将于5月9日访瑞士期间,应美方请求和美国财长贝森特举行经贸会谈。

这段时间,特朗普挑起“关税大战”,但整个世界都不买账。特朗普原本想拯救美国制造业,但欧洲却首先站出来和中国加强合作。

在美国财长贝森特请求和中国对话之前,中国外交部宣布了一个消息:中欧立法机构将全面恢复交往。

这标志着持续数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当欧洲议会大门向中国敞开时,美国的焦虑肉眼可见在这种局面下,立马请求要和中国对话。

其实,欧洲态度的转变早有征兆。过去几年跟随美国对华设限的日子里,德国汽车巨头季度报表里的中国市场萎缩数据,法国奢侈品集团财报中"亚太区增长放缓"的备注,都在无声控诉政治决策的经济代价。

林剑发言人那句"众所周知的原因",直指某些欧洲政客盲从美国付出的真金白银代价。如今中欧同步取消交往限制,等于宣告美国构筑的对华包围圈出现结构性裂痕。

美方的慌乱反应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场由美方单方面挑起的贸易冲突,正在演变为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危机。

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90%的额外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沃尔玛等企业宁愿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也要维持中国供应链,说明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是深度依赖的。

更致命的是,关税大棒导致美国通胀压力骤增,普通家庭年支出平均增加上千美元,直接动摇了特朗普的核心选民基础。

美国《华盛顿邮报》最新社论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政府发起的对华贸易战正在反噬自身国家安全。

《华盛顿邮报》还拿出一组数据,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软肋,那就是中国针对美国关税发起的稀土反制措施。

美军每架F-35战斗机需要900磅稀土,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消耗9200磅稀土,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美国军事霸权的致命弱点。全球90%的稀土磁体产自中国,几乎所有重稀土加工都由中国完成。

五角大楼突然发现,他们引以为豪的"战斧"导弹、"捕食者"无人机里的核心部件,原材料命脉握在中国手里。特朗普想在其他国家找出路,但是形成一整套稀土提炼规模至少需要十年。十年间美国军工企业能等得起吗?

《华盛顿邮报》表示:美国误判了中国力量!他们以为贸易战是单方面施压工具,却忽视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的现实。苹果手机组装依赖中国,军工生产更离不开中国稀土,这种深度捆绑使中国的反制手段比关税更具杀伤力。

所以美国惹不起中国!

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的访谈中,将中美互征的125%-145%关税称为"变相禁运",其实已经说出了美国的困境,既想维持对华压制,又承受不起经济反噬。

贝森特还反复强调我们不希望‘脱钩’,我们要的是公平贸易。

但美国也该认清现实,所谓“关税战”,不是美国想开始就开始,想结束就结束的。

中方商务部把话说的很清楚,中方同意和美国展开接触,但是"接触"不等于"谈判",更不意味着让步!

中国愿意和美国接触,是基于三点战略考量:第一,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持续对抗将拖累世界经济增速,据IMF测算,若贸易战升级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0.8%。

第二,中国始终秉持"斗而不破"的原则,即便在博弈中占据优势,仍为两国关系保留转圜空间。第三,中国的发展从来不以击垮他国为目标,而是寻求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贸易战没有赢家,2002年小布什政府对钢铁征税,最终导致20万美国工人失业;如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使美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中国选择此时释放善意,既是对全球经济负责。

美国需明白,中方握有绝对战略主动,中国拥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和完整产业链,欧洲车企失去中国市场就意味着裁员关厂,美国农场主的大豆仓库也堆不下滞销产品。

中国对美出口仅占外贸总额的18%,而东盟、欧盟等市场持续增长,有效对冲了美国市场波动。中国制造业完备的产业链和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更提供了强大的抗压韧性。

如今美国通胀高企,中期选举临近,取消关税已成政治刚需。中方同意接触既是给美方台阶下,更是向世界展示谁在真正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不过,中方的接触要有条件的,若美方真如贝森特所言寻求"局势降级",就应停止芯片禁令这类违背市场规律的操作。欧洲若彻底醒悟,需在5G建设等问题上做出独立决策。

对中国而言,保持定力是关键,14亿人的市场、41个工业大类齐全的产业链,就是应对变局的最大底气。现在,该低头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