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斯大林时代效忠表演的荒诞史

推荐 05-04 阅读:741 评论:1

1939年2月莫斯科大剧院里,当赫鲁晓夫用颤抖的嗓音喊出"斯大林同志就是我们的生身父亲"时,全场750名代表突然齐刷刷起立,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整整11分钟。乌克兰代表伊万·彼得连科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描绘这次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集体表演:"我的手掌已经红肿渗血,但谁都不敢第一个坐下——上个月哈尔科夫的州委书记就是因为鼓掌慢了半拍,现在正在卢比扬卡的地下室受审。"

这种令人窒息的效忠仪式,正是斯大林及其跟随者们精心设计的权力剧场。在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苏联,每个清晨的《真理报》头条都充斥着对斯大林的赞美诗,每场会议都以对"伟大导师"的宣誓收尾,甚至连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都必须在摘要里插入"在斯大林同志英明领导下"的固定句式。

一、"掌声宪章":头面人物的生存法则

“斯大林入场需要鼓掌10分钟,政治局委员入场鼓掌2分钟,其他中央委员入场鼓掌不得超过40秒钟……”1934年苏共十七大召开前,一份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绝密文件为各类场合的鼓掌时长制定了规范化的标准。这份文件后来被称作“掌声宪章”,如今在莫斯科市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中,人们仍然能查到它的标号为“CCCP-1934-0179”。

不过,要让人们在所有场所所有时间都精确地计量鼓掌时长实在有些“强人所难”。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基洛夫在1934年的一次演讲后,全场鼓掌超过了14分钟,这个意外事件很快就触发了来自权力系统的警报。尽管基洛夫在此次演讲中,22次提到斯大林,并把斯大林称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议的掌舵人”,但基洛夫还是在三个月后遇刺身亡。这个谜案虽然至今没有明确证据指向斯大林,但基洛夫演讲的当晚,斯大林却是实实在在地当着秘密警察头子讽刺基洛夫:“有些人想让掌声代替子弹说话”。

如果说,基洛夫的身亡还不足以显示“掌声宪章”的威力,那么重工业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则的遭遇则使“掌声宪章”有了实质性的意义。1937年2月的中央全会召开过后,奥尔忠尼启则被发现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家中。这位曾经与斯大林并肩作战二十年的老革命,据说在发言时少喊了两次“斯大林万岁”。奥尔忠尼启则的遗孀在1970年代公开的日记中如此记载丈夫死亡的细节:“他回家时脸色惨白,反复念叨着‘他们连鼓掌次数都做了记录’”。

二、效忠文体:知识分子的荒唐注解

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应该很少有机会知道帕斯捷尔纳克。面对席卷全苏联的效忠浪潮,这位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生前也不得不将自己的诗句“俄罗斯,我的新娘”改成“斯大林,我的太阳”。与此同时,在监狱中服刑的生物学家瓦维洛夫也不得不肉麻吹捧斯大林:“请允许我在西伯利亚的劳改营中继续为您培育新型小麦”。

病态的效忠表演中,还诞生了独特的效忠文体。1935年后的三年时间里,全苏联有超过400名作家使用了“太阳斯大林”的经典比喻。就连身为作曲家们也不得不为了躲避迫害,违心地在相关书籍的扉页上写下“献给伟大斯大林同志的音乐纪念碑”。而莫斯科的大学数学教授,竟需在拓扑学论文里添上“斯大林同志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指引本研究方向”这一荒唐注解。

1938年3月,真理报印刷厂,排字工萨韦利耶夫发现在第7版社论《斯大林同志的英明决策》中,约瑟夫·斯大林的父称末尾的影音符号"ъ"不翼而飞。这个细微的缺失让整个单词带有了贬义。于是,很快,贝利亚的副手梅尔库洛夫就用戴着鹿皮手套的手抓起一枚铅字:"你们竟敢让伟大领袖的名字残缺?就像砍断苏维埃巨人的脚趾!"这次"字母缺失"事件也随后催生了人类出版史上最严苛的审查机制:政治校对组专门核查领袖称谓,文学校对组负责清除"可能引发联想的危险词汇",最后还要由内务部特派密码专家用放大镜逐字复查每个标点。

1941年德军空袭莫斯科的炮火中,真理报编辑部仍坚持执行这套审查流程。当燃烧弹引燃第3车间时,值班排版员因抢救斯大林照片模板被烧成焦炭,她的烈士称号申请书却因"斯大林"字样油墨被熏黑而被驳回。

三、"忠诚马拉松":来自基层组织的表演竞赛

1949年12月,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集体农庄,一年一度的"忠诚马拉松"又要举行。这天,两百多名庄员被赶进零下34度的冰原。他们准备用血肉之躯在斯大林七十寿辰这天筑成"忠诚长城"。

当天,退伍炮兵伊戈尔突然撕开棉袄高喊"我们要用体温融化冰雪向斯大林同志献礼",随后七个孕妇集体解开大衣露出腹部,声称"让未出世的孩子感受领袖光辉"。当仪式结束时,七位老妇人因低温症死亡。州委书记彼得罗夫却在扩音器里激情宣告:"在斯大林同志诞辰的温暖照耀下,本州超额完成忠诚指标!"

更为荒诞的场景在2年后出现在了明斯克的党员会议上。当区委书记索科洛夫念完《致斯大林同志的效忠信》最后一句时,140余名与会者发出了经久不断的掌声。掌声监察员克格勃少校彼得连科的任务本是记录第一个停止鼓掌者。冶金厂长的假发被气浪掀飞,女教师的连衣裙纽扣崩裂……但他们都不敢停下来。

当鼓掌进行到第37分钟时,彼得连科少校突然倒地昏厥,这才让掌声停止下来。事后人们调查发现,当天现场有12人因缺氧晕倒,3人心脏病发作,而"破坏庄严时刻"的彼得连科少校,被秘密流放到了科雷马金矿。

四、“忠诚工分”:量化考核下分裂的灵魂

“在会议上主动发言颂扬领袖记5分,检举他人不忠言论记10分,在报刊发表赞美诗则能获得20分……”1936年,“忠诚工分”横空出世。在当年颁布的《关于党员政治表现量化考核办法》中,斯大林为大家详细规定了各种效忠行为的积分标准。当个人积累达到100分时,可以兑换“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勋章,当个人积分达到300时,则可以享有莫斯科公寓的分配资格。

于是,宛如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中的激励机制,各路职业化的忠诚表演艺术家开始登台。被称为“文字流水线上的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乌克兰作家柯涅楚克以每月40多篇的颂圣文章赢得了克格勃的特别关照。随后,他被内务部授予"无产阶级作家楷模"称号。不过,柯涅楚克清楚自己所遭受的人格分裂境遇。他给情妇的信中写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两种墨水,红色用于喂养审查官的猎犬,黑色才能浇灌真正的灵魂。"

五、剧场崩塌:人性异化的回响

1956年,当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里揭开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真相时,曾经最卖力的效忠表演者突然变成了最激烈的批判者。哲学家米丁,这个曾在《真理报》头版刊登《斯大林——宇宙真理的化身》的人,却在声泪俱下地控诉那"被蒙蔽的青春"。而一度高呼"愿为斯大林献出生命"的法捷耶夫,也对自己曾经的谄媚悔恨不已。不过,即便如此,这些人荒诞的效忠往事,始终映照着他们人性的异化。

从克里姆林宫到西伯利亚劳改营,从科学院院士到集体农庄庄员,当每个苏联人都在极权体制下被迫扮演着忠诚的木偶时,整个国家也就成了巨大的政治剧场。数以吨计的效忠信、颂诗和会议记录在1991年红旗落下时都成了历史的讽刺剧脚本。曾经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却到底无法遮蔽真相破土而出的声响。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