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夸“乖”,成绩却垫底?专家揭开ADHD隐形陷阱

育儿 05-02 阅读:12 评论:0

千千今年12岁,是个性格内向安静从不惹是生非的孩子,带过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也总是“很乖,不调皮捣乱”。

按理说,千千这样的孩子应该妥妥是个“学霸”,可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每次考试稳定倒数。

据班主任反馈:

千千课堂上看着都很认真,但感觉思绪很快就飘到其他地方了。每次抽他回答问题时,他总是回答不上来,甚至有时候都不知讲到哪里了。

千千父母对此也焦急万分,他们担心这样的状态到了初中会更加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带着他找到了张新岗主任。

在了解大致情况后,张主任又耐心地询问了一些日常细节,得知千千平时做事很马虎,脑子里总是想得很多,随后又对千千进行了一系列评估。

然而最终的评估结果却让千千父母大吃一惊,张主任竟然告知他们:千千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动症。

听到这个结果,千千父母都一脸震惊,于是略带质疑地询问:“多动症?可他平时挺安静的啊,多动症不应该是静不下来吗,他放假时能在电脑前坐一天都没问题,怎么会是多动症呢?”

理解家长的疑惑,张主任将多动症的类型、成因、表现形式等详细地解释给了千千父母,这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决定马上对孩子正式进行干预。

其实,千千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患有多动症时,都会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什么一个性格安静甚至能在电脑前久坐一天的孩子,还会被诊断为多动症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多动症的类型多种多样,并非只有好动这一种表现形式……

PART.01多动症的三大类型:你可能只知其一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确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它并不是孩子“调皮捣蛋”或“不想学习”的简单表现,而是一种发育行为障碍。当前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 多动冲动型(“显性多动症”)

典型表现:坐不住、小动作多、抢答问题、容易插话

特征:像装了“永动机”,常见于低年级男孩

易识别度:★★★★★

(这类患者最符合大众认知,但仅占15%)

2. 注意力缺陷型(“隐形多动症”)

典型表现:经常发呆、丢三落四、作业拖拉、时间观念差

特征:表面安静,大脑却像“信号接收不良的收音机”

易识别度:★☆☆☆☆

(占40%,女孩更多见,常被误认为“性格懒散”)

3. 混合型

典型表现:兼具多动和注意力问题

特征:症状最明显,但容易与其他行为问题混淆

占比:45%

PART.02为什么打游戏能专注,学习却不行?

既然多动症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那为什么千千在玩游戏或看电视时能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力,一到学习或其他事情就不行呢?

要理解千千的矛盾表现,需要认识大脑的两种注意力模式:

▶ 主动注意力(需要“费劲”的专注)

特点:像举哑铃,需要持续用力(如听课、写作业)

运作机制:前额叶皮层主导,消耗大量能量

ADHD患者困境:大脑"电力不足",专注超20分钟就"断电"

▶ 被动注意力(自动被吸引的专注)

特点:像磁铁吸附,无需刻意(如看动画、打游戏)

运作机制:由新奇刺激触发,多巴胺大量分泌

ADHD患者表现:可能过度沉迷,但这不是真正的专注力

关键区别:主动注意力需要自主调控,而被动注意力是本能反应。ADHD患者并非“没有注意力”,而是难以自主分配注意力。

给家长的重要提醒

1、停止自责:ADHD是大脑发育差异,不是教养失败。

2、警惕共患病:约60%患者伴有阅读障碍、焦虑等问题。

3、善用科技:Forest等专注APP培养时间感,智能手环监测焦虑情绪。

4、看见优势:很多ADHD孩子创造力突出,适合艺术、创业等领域。

希望在前方:大脑的成长奇迹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ADHD孩子的前额叶发育虽比同龄人晚2-3年,但经过干预会逐渐追平。这意味着:

✅ 抓住“干预黄金期”很关键!

✅ 适当的支持能显著改善预后!

✅ 多动症不会自愈,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因此,若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发育行为科就诊,专业评估才是确诊的唯一途径。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点亮他们的大脑,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