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拆掉监督墙”:一场静悄悄的金融权力重构,谁在买单?
当五大行集体抛弃监事会,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机构,更是制衡的牙齿
事件本质:一场制度性改革的必然选择2025年4月29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国有大行及招行、华夏银行集体宣布撤销监事会,转而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承接监督职能。
这一调整并非突发决策,而是2024年新修订《公司法》与金融监管总局《通知》的延续
核心动因:
法律推动:新《公司法》明确允许公司选择单层治理模式(仅设董事会),金融机构借此简化治理结构,降低管理成本
现实需求:多家银行监事长职位长期空缺(如工行空缺近三年),监事会职能虚化,沦为“形式监督”
国际接轨:参考美国等成熟市场“审计委员会主导”模式,提升决策效率与灵活性
独家视角:这不是精简,而是权力的“供给侧改革”核心逻辑:撤销监事会≠优化治理,实质是董事会集权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职位真空期:工行监事长空缺1095天,建行空缺678天,超半数股份行监事长职位“名存实亡”。
成本账本:某行监事会年度预算约2000万(含薪酬、调研、会议),但过去三年仅出具37份无约束力建议书。
权力再分配:审计委员会从监事会接过12项核心职权,但成员清一色由董事会任命,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闭环。
独家观点:
“这不是治理升级,而是将‘形式监督’升级为‘合规背书’——当审计委员会沦为董事会的技术工具,制衡就成了一纸行为艺术。”
02国际剧本的中国化改写:为何唯独我们敢“砍掉”监事会?1. 全球治理模式光谱独立董事失灵史:2023年A股独立董事平均年薪28万,但仅7%投过反对票,“花瓶化”基因恐复制到审计委员会。
职工董事困境:招行要求“职工董事由民主选举产生”,但某股份行职工代表实际由HR总监兼任,独立性存疑。
独家观点:“美国单层制的成功建立在严刑峻法(如《萨班斯法案》)和集体诉讼文化上,而我们的‘拿来主义’只复制了架构,却忽略了制衡的牙齿。”
风险溢价上升:国际评级机构已暗示可能下调部分银行ESG评分,导致海外融资成本增加,利差损失转嫁给用户。
信息黑箱加深:某城商行试点单层制后,关联交易披露条目减少43%,普通投资者更难察觉风险。
维权路径萎缩:原监事会受理中小股东投诉的渠道关闭,维权只能诉诸漫长司法程序。
2. 历史重演的幽灵日本三菱UFJ之殇:2016年取消监事会后,纽约分行曝出21亿美元违规交易,只因审计委员会与业务部门存在校友网络。
国内某股份行前鉴:2018年某行审计委员会主席同时担任风控顾问,导致百亿理财资金违规投向地产项目。
独家观点:
“当监督成为董事会的‘家务事’,每一次‘优化’都可能变成风险的催化剂——系统性金融安全从来不是拆除几块砖墙的游戏。”
04破局想象:用技术重构制衡,而非消灭制衡1. 区块链治理实验实时穿透式监督:将董事会决策、审计流程上链,允许监管层和股东通过智能合约实时追踪。
DAO(去中心化组织)借鉴:设立社区投票机制,对重大事项进行分布式决策制衡。
2. 建立“吹哨人IPO”机制借鉴美国SEC奖励制度,允许内部人匿名举报违规行为并分享罚金收益,破解“不敢监督”困境。
行动倡议:
“与其争论该不该拆墙,不如思考如何让每一块砖都透明——在算法与人性之间,重建金融治理的免疫系统。”
银行撤销监事会的改革,既是顺应法律与国际趋势的必然选择,亦是对中国式公司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压力测试。若仅追求效率而忽视制衡,可能重蹈“监督失灵”的覆辙;若过度保守则难以释放创新活力。
唯有在制度设计中嵌入“刚性约束”与“柔性创新”,方能使这场改革真正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非风险滋生的温床。
正如《公司法》修订的初衷所言:
“治理结构的优化,终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稳健与人民财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