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涉二战惊人言论,称美国贡献远超他国,遭老兵驳斥仍强辩
2025年5月4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因涉二战言论卷入舆论漩涡。他在一场公开演讲中高调宣称“美国为二战胜利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甚至单方面将5月8日定为“胜利日”,引发国际社会哗然。然而,这番言论不仅与历史事实相悖,更被一名99岁的二战老兵当场“打脸”——这位曾亲历易北河会师的退役上校直言:“只承认一个国家的作用无疑是个巨大的错误。”
这种“一边自我标榜,一边被现实拆台”的戏剧性场景,几乎成了特朗普政治生涯的固定剧本。从贬低阵亡将士为“失败者”,到用原子弹决策为总统豁免权辩护,他的每一次历史发言都像在钢丝上跳舞——步步踩中公众情绪的雷区。这位从不按常理出牌的政治人物,似乎深谙“争议即流量”的传播法则,总能用最反常规的叙事掀起舆论海啸。
追溯特朗普的二战言论史,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他越是身处政治危机,就越热衷于改写历史叙事。2020年9月,当《大西洋月刊》曝出他私下称贝劳伍德战役中阵亡的1800名海军陆战队员是“被杀了的笨蛋”时,正值其竞选连任的关键时刻。面对舆论炮轰,他先是矢口否认,继而用“得是什么样的畜生才能说得出这种话”的激烈言辞转移焦点,成功将媒体注意力从事实真伪转向语言暴力本身。这种“先制造伤口再撒盐”的策略,让他在舆论战场上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最新爆发的“胜利日”争议同样暗含政治算计。就在发表演讲前三天,特朗普刚因涉嫌推翻2020年大选结果面临新一轮司法调查。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高调谈论二战功绩,既是对其“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隔空呼应,更是对保守派选民的历史情感动员。当99岁老兵弗兰克·科恩用“俄国人流的血要多得多”的事实反驳时,特朗普团队迅速将话题引向“维护美国英雄主义传统”的道德高地,巧妙地将历史讨论转化为爱国主义站队。这种“用宏大叙事覆盖具体争议”的话术,恰是其屡试不爽的危机公关法宝。
观察特朗普的言论模式,会发现一个持续二十年的鲜明特征:越是违背常识的表述,越要辅以斩钉截铁的语气。2024年1月,他为辩护总统豁免权时,竟搬出杜鲁门投原子弹的案例:“如果没有豁免权,他不敢这么做。”这种将国家战略决策降格为个人得失的诡辩,立即引发舆论哗然。支持者将其解读为“敢说真话的政治勇气”,反对者则痛斥这是“对历史亡灵的亵渎”。正是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化表达,使其每场演讲都变成观点对立的狂欢节——爱者奉为真理,憎者视作疯语。
在特朗普的话语体系里,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随时可被激活的政治弹药。2020年5月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美抗议时,他一边警告“抢劫开始就是开枪之时”,一边指责别国“镇压示威者”,将双重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历史工具化”的操弄,使其既能用二战英雄主义煽动民族情绪,又能用片面史观为现实政策开脱。当批评者还在考证事实真伪时,支持者早已被点燃的情感早已越过理性边界。
纵观特朗普二十年的公众发言,会发现他始终在重复同一个叙事原型:孤胆英雄对抗腐朽体制。无论是宣称“独自终结新冠疫情”,还是吹嘘“凭一己之力重建美军”,这种将集体成就个人化的表述,恰与其二战言论中“美国贡献远超他国”的逻辑一脉相承。即便面对99岁老兵的现场反驳,他依然能将其转化为“老兵都支持我”的竞选素材——真相在叙事狂欢中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不断制造记忆锚点,将公众注意力牢牢锁定在“特朗普VS世界”的对抗剧本里。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从来容不得片面裁剪。当战争的硝烟散尽,真正值得铭记的从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舞,而是人类在至暗时刻携手照亮的光芒。那些用鲜血写就的集体记忆,终将在时光淬炼中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政治博弈的筹码,而是跨越国界的人性丰碑。文明的火种,永远闪耀在理解与包容的星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