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1.98亿,英吉沙国家湿地终于成为阻挡沙漠东侵的天然屏障
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其实是我在新疆摩旅时随缘“捡”到的一个景点,本来以为只是普普通通的小水库,结果却越航拍越是感到惊艳。稍作了解后得知,它的总面积竟然高达2000公顷,是片犹如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绿宝石般的生态瑰宝,作为我国最西端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承载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更构筑起阻挡沙漠东侵的天然屏障。
这片湿地的水源堪称为“世界屋脊的馈赠”,主要来自喀喇昆仑山脉墓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峰的冰川融水,汇聚成依格孜也河与库山河两条母亲河后,一年四季滋润着整个公园的生态系统。据说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这里看见成群的候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与远处巍峨的喀喇昆仑山脉相映成趣的动人画卷,但遗憾的是,显然我没那么幸运。
另有资料显示,英吉沙县国家湿地公园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光脊椎动物就多达25目52科148种;黑鹳、白尾海雕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赤麻鸭、绿头鸭等候鸟种群数量高峰期超过2万只。在2024年春季观测中,更是首次记录到中亚特有的白翅啄木鸟种群,这一发现让英吉沙湿地在全球鸟类保护地图上的地位格外凸显。
不得不说,总共投资19763.4万元(近1.98亿元)的湿地保护工程正在创造多重效益。水源涵养工程使周边地下水位较治理前上升1.2米,沙尘暴天数从年均21天降至9天。生态产业方面,有机鱼年产量达80吨,周边发展起6000亩生态农业,带动就业超2000人。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体1.2万人次,维吾尔族传统渔猎文化展示馆成为网红打卡点。2024年启动的"湿地医生"项目,培训当地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既解决就业又增强保护力量。
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研发的"荒漠-湿地过渡带修复技术",采用耐盐碱植物组合与微生物菌剂协同治理,使其周边的植被覆盖率提升40%。无人机巡护系统实现72小时全区域覆盖,AI识别技术可自动统计鸟类种群。2025年初建成的生态气象站,能提前72小时预测沙尘天气,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这些技术成果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湿地推广,形成可复制的荒漠湿地保护模式。
而这片绿洲的未来发展蓝图早就已经绘就,根据《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5)》,将建设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廊道,打造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示范湿地。正在申报的国际重要湿地认证,有望使英吉沙成为中亚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
这个公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城南部4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从叶城自驾前往喀什的时候肯定会路过,可惜四周大部分都被绿色铁丝网拦住了,所以没无人机的话只能爬坡观景喽。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找到它的正门口入内游玩,据说目前还是免门票的,但我觉得它太大了,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