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才是硬道理,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于俱乐部能否给年轻球员机会
体育
04-08
阅读:0
评论:0
北京时间4月7日凌晨,在2025亚足联U17亚洲杯小组赛A组第二轮的比赛中,中国U17国少在领先1球的情况下被乌兹别克斯坦U17国少2比1逆转,遭遇小组赛两连败,无缘小组出线,未获得2025年U17世界杯的参赛资格。至此,中国各级国字号男足已连续20年未能参加世界大赛。

无论是首场小组赛对阵沙特阿拉伯,还是次轮对阵乌兹别克斯坦,赛后主教练上村健一以及多名U17队员都提到了体能储备的问题,比赛60分钟之后就跑不动了,这也是被逆转的关键。高强度比赛不仅是检验球员技战术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塑造其心理素质的重要舞台,但这恰恰是中国职业足球当下所缺乏的,年轻球员很难获得出场机会。

本轮中超联赛,16支球队中首发阵容平均年龄最年轻的浙江队,依然达到了27岁,这还是首发阵容中王玉栋(18岁)、汪士钦(21岁)、刘浩帆(21岁)3名年轻球员大幅拉低平均年龄的结果。青岛海牛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达到了32.3岁,是所有球队中最大的,仅塞尔维亚外援拉德马诺瓦1人的年龄低于30岁。此外,山东泰山、武汉三镇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也都超过了30岁,拜合拉木、谢文能、徐皓阳等相对年轻的国家队球员,在俱乐部都很难坐稳主力位置。

《中国足球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男足在开场前20分钟的失球率高达63%,侧面反映了中国球员比赛适应力不足的问题,而欧洲球员18岁时平均已完成了50场职业联赛。上月世预赛对阵澳大利亚,年仅18岁的王钰栋对抗中敢尝试穿裆过人,比那些拿着千万年薪的“养身大师”更像一个职业球员。中国足球有没有未来,我想说的是,俱乐部给上场机会就有未来,虽然见效不一定快,但我们终将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