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网红、流量明星陈丽君
贾宝玉“长子长孙”梗已经炒到第五天了,通过“长子长孙”这个梗,可以看到很多国人国学知识之贫乏。别说没有读过《红楼梦》,即使读了,我估计很多人也读不懂。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穷人”(物质生活贫乏或精神世界荒芜),连《红楼梦》里的丫鬟都不如。
他们理解不了书中对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刻画,领悟不了书中描绘的场景和历史背景,更有甚者估计书拿到手翻不了几页就开始打瞌睡了。
《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看不懂,丫鬟们玩的游戏不会玩,平日里姑娘们吃的用的东西更是前所未闻。(漂亮国前段时间说中国人是乡巴佬,为什么会这样说?大家想过没有?)
曹雪芹乃出生官宦之家,又饱读诗书,这样级别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一般人怎么可能看得懂?诗词歌赋是有钱人的茶余饭后,穷人想的只是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
拍《我的大观园》本身其实就是穷人思维(为了挣钱,为了割韭菜),商业行为,创作者根本不可能在诗词、人物关系方面有过多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华丽的服饰、俊美的外表、悦耳的音乐、蹁跹的舞蹈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一部典型的媚粉之作)。
创作团队把《红楼梦》里的灵魂人物老祖宗和她的两个儿子贾赦贾政都删掉了,还要啥“长子长孙”?贾宝玉是这部戏的角,他就是“长子长孙”!
(他们的这种操作和某些毒唯、唯粉的行为如出一辙,喜欢君就把霄的片段剪辑掉,喜欢霄就把君的片段剪辑掉,没有全面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个人喜好)。
陈丽君之前因演《陆唐》而哭鼻子,演《钱塘里》被换角……这些,我都详细了解过。实事求是的说,她对人物的塑造和把握是有欠缺的。出圈后,她有很大进步,也在不断成长,无奈,原来的文化基础知识太薄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陈丽君出圈后有两次蜕变,这两次蜕变我看得都很清楚。“浪姐5”之前的陈丽君,努力、勤奋、刻苦、质朴无华,我最欣赏的就是那时候的陈丽君。
“浪姐”后的陈丽君,有了十足的底气。当她穿着前胸印有i人标志的衣服欢天喜地跳出来时,我就知道,她已经变了。她尝到了综艺节目给她带来的甜头,她迷恋舞台给她带来的鲜花和掌声,她开始登上各个卫视的综艺舞台,开始疯狂的接各类商业广告。
她的广告代言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吃穿住行、吃喝玩乐”,甚至连马桶盖的广告她都接。这样一个整日醉心商务,留恋综艺舞台的演员,哪里还有什么纯粹质朴之心?
最近一次蜕变就是杭州大剧院《我的大观园》的演出返场,她在演出现场的喜不自禁、得意洋洋,但凡一个正常人用肉眼都能看的出来。那种盛大的场面,让她忘记了自己是谁?所以后来出现“长子长孙”梗就很容易理解了。
包括接下来在“五四”晚会上,录制的《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一首家国情怀的侠义歌曲,被她用甜的发腻的声音演唱岀来 ,甜度超标太多,没有一丝英雄的侠气大义之情,和《浪姐5》舞台上的陈丽君判若两人。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粉丝们喜欢,粉丝们爱看。粉丝们是她的“上帝”,是她的衣食父母!因为她推动了越剧的发展,她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她给广大基层民众带来了“乐子”,国家认定她是有功之臣。
国家才不在乎她有没有文化,也不会在乎她是网红还是明星,只要有粉丝拥护她就行,只要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政治局面就行。和她层次相同的人会为她欢呼,为她花钱;和她层次不同的人,根本不会关注她,也不会在意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这样的迂腐之人实在是有些过虑了)。
国家层面高瞻远瞩,这样的考量可能是对的,但事件过后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就是:唱戏的人都是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写戏的人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人,看戏的都是些……最后戏曲还是老样子,该没落还是没落。
最后衷心希望国家培养的“越剧双姝”,不要成为“越剧双输”;茅威涛培养的“两颗金蛋”,不要成为两个“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