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下如何掩盖新能源产业?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汽车 05-06 阅读:4 评论:0

一台新能源车还没实现量产,估值却已经超过百亿,只用一句颠覆传统的口号,就能撬动地方政府的百亿补贴。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而是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每天都在上演的资本神话。这个曾被给予厚望的产业,究竟是技术创新驱动资本,还是资本幻想透支未来。有人浇筑技术护城河,也有人编织资本的捕梦网,这背后有哪些真相呢?

第一新能源汽车容易获得政策的背书,比如什么补贴、税收减免、牌照绿灯,而资本市场又对新能源、碳中和这些新概念高度敏感,很容易引发估值的想象空间。第二这些新能源技术成熟周期长,短期内很难去验证真伪,这就给讲故事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再者因为目前电动车渗透率很高,行业规模裂变增长,加快吸引资本提前布局。

第三营销上经常和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强关联,比如AI、区块链等,绑定热门概念,快速推高估值套现,而非专注产品的落地。那这些投资方为啥愿意买单呢?第一一味追求击鼓传花式的投资方式,实现短期套现。第二投资新能源可以有效规避环保、ESG的风险,说白了就是政策避险。第三某些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用土地跟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却忽略投资者讲故事行为。

最后我想说当资本狂欢的哨声减弱,政府补贴的潮水退去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到一个最原始的刻度,谁能用一度电跑的更远,谁能在电池衰减的曲线上多攀爬一个百分点,水才能配得上颠覆者的桂冠。历史从不相信故事,新能源汽车或许该学会一个道理,比起在路演PPT上绘制万亿市值的星辰大海,不如在每一颗螺丝的扭矩里写下对产业的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