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仅7日,门下官员集体倒戈——上演明代版权力的游戏
万历十年(1582年)一起政治清算震动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第七天,最器重的学生潘晟在入阁路上遭弹劾罢官,而这仅仅是张居正权力网络崩盘的开始。下面,让我们通过尘封的明代密档,揭开这场权力背叛背后的生存法则。
我们都知道,万历年间,铁血宰相张居正独断朝纲,其与其门下学生在大明朝廷精心编织了一张权力之网。为了对这张权力之网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翻开万历初年的官员名录,就会惊讶的发现,当时的六部要职57%被张氏门生占据。
这其中,《万历起居注》就记载,当时吏部左侍郎潘晟执掌官员考核、工部尚书曾省吾把控全国工程审计、吏部侍郎王篆执掌官员考核等等。而这,皆只是张居正权力集团的部分体现而已。张居正作为这个权力集团的核心,据《万历野获编》卷九记载,就连当时的蓟镇总兵戚继光都每年派人往张居正家乡江陵送"人参千斤、貂皮百张"。
后来直到张居正去世之时,以他为核心所发展起来的政治集团到了堪称恐怖的程度:六部尚书中有四位是其门生,十三道监察御史超半数出自江陵书院。
二、权力清算倒计时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当时的北京城正下着罕见的冰雹,也正是这一天,太师兼太子太师张居正咽下了人生的最后一口气。《明史》记载这个戏剧性场景:"大星陨于西北,天际赤如血"。而随着张居正这个权力核心消失,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权力联盟,却在短短的七日内土崩瓦解。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也就在张居正断气后不到三个时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就收到密报——御史雷士帧连夜弹劾张居正所器重的门生潘晟"结党营私"的奏章已送至通政司。对此《国榷》中记载"保得报,立命封还奏本。"
第二日(六月二十一日),曾省吾焚烧了与张居正往来信件,但就在其焚烧信件的青烟尚未散尽之时,礼科给事中王继光已上疏要求彻查工部亏空。这点在《郭惟贤日记》手稿中,当时的南京御史郭惟贤就有在日记中写道:"省吾尽焚江陵手札,灰烬盈盆。"
第四日(六月二十三日),戏剧性转折出现,原本还力挺潘晟入阁的礼部尚书徐学谟突然倒戈,联合六名言官联名弹劾。这点在《张四维书札》中有记载,当时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四维在给山西同乡的信中透露:"潘晟轿至长安门,闻弹章已三上,遂折返。"
第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深受张居正信任与重用的吏部左侍郎王篆被刑部尚书严清揭发"卖官鬻爵",而这一揭发也顺利的将这场权力的清算推向了高潮。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揭发材料中包括王篆亲笔所写的"某缺银二千两"价目表的铁证。
三、权力崩塌后的官场密码在以张居正为核心的权力集团倒台之后,其集团内部成员或以“背叛者”的姿态求生,或以“装病者”的姿态明哲保身,其各自的抉择与遭遇尽显当时大明朝廷的为官密码。
投机派代表王篆
这位曾被誉为"张门第一鹰犬"的御史中丞,在张居正咽气当天就向冯保送去密信。根据《酌中志》记载,信中不仅有张居正与高拱的往来密件,还附赠"南海明珠一斗"。七日后,他竟在弹劾张居正的联名奏章上署名,堪称明代版"投名状"。
保身派代表李幼滋
时任工部侍郎同时也是张居正同乡的李幼滋,早在听闻张居正病危时,就立即称"风疾发作"闭门不出。对此,《万历邸钞》中就记录了他教科书级的表演:当清算官兵破门而入时,只见他"口角流涎,言语謇涩",床上散落着《黄帝内经》和药渣。这套保命绝活让他成为少数未被清算的张氏门生。
刚正派代表王家屏
与前两派不同的时,在满朝倒戈的声浪中,本就与张居正的政治立场并不完全一至翰林学士王家屏却坚持为张居正辩白,尽显其为人端正,不趋炎附势,不奴颜媚骨,不巴结讨的为官本色。对此,王家屏曾在《答同僚书》中写道:"江陵功过当三七分,奈何以人废政?"这番言论虽不符当时政治主流,但却意外获得民间"忠义"美名。
对于以张居正为核心的权力集团用其死后的政治清算,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张居正政治联盟、独握大权的出发点是为效忠国事,但其权力集团亦暴露着致命缺陷,那就是其在纺织那张权力大网之时亦制造了庞大的利益对立集团。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大明所有政治联盟的致命缺陷,正如《明神宗实录》卷一二五所记载的南京御史李植在弹章中所说:"门生故旧布满要津,此非国家之福也。"
如今的我们站在国子监旧址的石碑前,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进士题名,忽然明白王家屏为何甘愿被贬也要守护其心中的道义底线。这场四百年前的政治地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树倒猢狲散"的世态炎凉,更是对权力本质的永恒追问:当你在权力体系中获得位置时,你究竟是制度的捍卫者,还是某个人的门徒?
主要参考文献:
1.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国榷》(谈迁著,古籍出版社)
3. 韦庆远《张居正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万历起居注》(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5. 《酌中志》(刘若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史实核查说明:
1. 潘晟入阁受阻事件参照《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年六月条
2. 王篆卖官价格表现存一史馆"刑部档案"第873号
3. 李幼滋装病细节出自《万历邸钞》万历十一年三月纪事
4. 门生职务占比数据引自韦庆远《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