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大结局?中国同意与美方接触,但特朗普要答应一个条件
中美关税战难道真的快要迎来大结局?在特朗普政府频繁释放和谈信号后,中方也给了一个台阶,决定和美方在瑞士进行关税会谈。
但要知道特朗普可是以“反复无常”而著称,并且他在近期的采访中还公开扬言:不会为了和中国谈判,而取消对华关税。
那么,面对态度依旧强硬的特朗普,中方为什么会突然同意与美方接触呢?
自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关税战以来,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已从最初的25%逐步升级至145%,涉及商品范围扩大至机电、新能源等核心领域。
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数据暴露了关税战的“反噬效应”,一季度美国GDP环比下降0.3%,通胀率高达5.2%,创下了近四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州的大豆价格暴跌40%,近一半的农场主濒临破产,农民甚至驾驶拖拉机包围国会山抗议。
在国际层面上,72国在WTO起诉美国单边主义,欧盟、东盟加速推进“去美元化”,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升至18%,美元霸权根基动摇。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却显得十分矛盾,一方面频繁对外释放想要和谈的信号,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采访中宣称“不会为谈判取消关税”。
不过尽管特朗普声称“不会为谈判取消关税”,但其态度已出现微妙变化。
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不仅承认145%的关税政策“无法持续”,还在5月5日暗示“未来几周将有重大进展”。
美方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被相关专家解读为“典型的美式谈判技巧”:用强硬姿态施压,同时释放缓和信号试探中方底线。
面对美方的“迷踪拳”,中国的选择展现出了大国定力。
5月7日,中国商务部的一则声明引发全球关注:应美方多次请求,中方将于5月9日赴瑞士与美方财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这是自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对华加征145%关税后,中美首次高级别经济对话,也被外界视为“关税战可能转向谈判的信号”。
此前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明确表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一表态与商务部“接触≠谈判”的定性形成呼应,透露出中国对美方意图的清醒认知,此次瑞士会谈的安排,正是中方“听其言观其行”的具体体现。
不过虽然此次“接触”可能成为僵局破冰的起点,但谈判前景仍存诸多变数,中方要求美方承诺取消关税,否则“接触”可能止步于试探阶段。
此外,如果美方在芬太尼管控、高科技封锁等问题上让步,中方或考虑调整反制措施,但绝不会牺牲核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会谈地点选择在瑞士,而非中美本土,这种“第三地外交”模式既保持了必要的距离感,又为双方提供了灵活沟通的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瑞士会谈可能成为转折点,中方已明确提出“取消单边关税”作为谈判前提,而美方能否在核心利益上让步,将决定会谈走向。
此次中方的“接触”决策,既是对全球经济的责任担当,亦是对美方底牌的冷静审视,如果美方真心求和,就必须摒弃“美国优先”思维,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上来。
最后需要强调是,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在于谁先让步,而在于谁能承受更久的代价,毕竟这场关税战的结局,不仅关乎中美两国,更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
甚至就连WTO总干事伊维拉都警告,2025年全球贸易量可能收缩1%,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而中国作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也很难独善其身。
对于普通民众和企业而言,唯一确定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韧性,才是应对“逆全球化”的生存法则。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环球时报2025年05月07日关于“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新民晚报2025年05月07日关于“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商务部刚刚表态→”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极目新闻2025年05月07日关于“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一个用词有深意”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5年05月06日关于“特朗普称不会为了和中国谈判而取消对华关税,外交部回应”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