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有间谍拒用海归,格力汽车比小米汽车更安全!董明珠是真敢说

娱乐 04-25 阅读:0 评论:0

Hi,我是唐大业,尽说大实话!

董明珠:“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原因是海归派里面有间谍。”

网友::“难道间谍会去生产空调的企业里上班吗?”

01

拒绝海归派,董明珠担心有间谍!

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的议案,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

在这次大会上,除了格力电器如何推进管理层的年轻化成为关注热点之一外,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的董明珠,其言论又登上了热搜。

关于格力人才培养的问题,董明珠表示:“格力重视人才培养,不是以年龄、资历来衡量,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轻化,有创新能力、责任心及敢于拼搏。”

从董明珠的话可以看出,如今格力培养人才的战略早已和论资排辈说了不字。只要保持年轻化,有创新、有责任、敢拼搏就能得到重用。

这段话说的确实不错,也体现了董明珠掌管格力13年来的魄力和决心。然而她接下来的话却充满了争议。

“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原因是因为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是否是间谍的能力下,我只能保守的选择。”董明珠这样说道。

董明珠一向快人人语,这是她的风格,也是她的人格魅力。但是担心海归有间谍这样的话,在临时股东大会这样的公开场合说出,多少有些过头了,势必会引发轩然大波。

果然,这番话一出随即便登上热搜,网友更是展开了正反两面的激烈讨论。

不少媒体就指出,这样的言论多少有些背离事实且以偏概全,与国家鼓励海归人才的政策相背离。

甚至有网友吐槽:“间谍为什么要去生产空调的企业上班”,甚至还有人开玩笑问:“王自如是不是海归?”

从王自如的履历来看,他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后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严格意义上不算海归。有网友就调侃:“海边归来的和海外归来的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也有支持一方指出,董明珠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商业间谍也是间谍,同样可以窃取商业领域的核心机密。

而格力在空调等家电产品上确实掌握了如压缩机专利等核心技术,对技术泄露风险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以无法辨别间谍为由全面排斥海归,等同于将国际化人才与“潜在威胁”画等号,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其实不欢迎海归人才的言论,董明珠并非第一次提出。早在2023年的中国品牌节上,董明珠就曾表示“海归派优秀,但格力只培养国内高校人才”。

这次她进一步将间谍标签贴向海归群体,虽然强化了格力“培养年轻人”的标签,但也暴露出其人才战略的封闭性风险。

数据显示,目前格力集团有1万多名研发人员均来自国内高校,而华为、大疆等同样强调自主创新的企业却通过多元团队加速技术突破。

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019年发起的“天才少年”计划中就不乏海外名校背景的顶尖人才。相比之下,格力如果长期依赖单一人才来源,可能面临创新视野受限的瓶颈。

董明珠的言论折射出两种心态:一方面是对国内高校培养能力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是对核心技术泄露的高度警惕。

这种既开放又保守的思维,或许源于格力在多元化转型中的挫败感。其在手机、芯片、新能源车等新业务领域屡屡受挫,加深了企业内部对于人才培养、企业战略可控性方面的执念。

同时,董明珠的这番话涉及到了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而且是在股东大会上这样说,明显缺少必要的边界和分寸感。

这样的用人原则甚至可能违反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的说明,对格力未来人才引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02

炮轰小米汽车,铁娘子总是忘不了雷布斯!

比“担心有间谍拒用海归派”更引人关注的是,这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再次炮轰了自己的老对手雷军和小米。

这次董明珠的话可谓火药味十足:“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作为老对手、老冤家,董明珠和雷军一向针锋相对,没事炮轰下也是时候发生。可这次,大部分的网友明显没有站在董明珠这边。

首先,董明珠作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全国知名企业家,在这个时候以这么直白的方式点名对手,多少有些落井下石的意思。

3月29日晚,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女大学生不幸离世。

尽管雷军和小米公司都在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会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做好善后工作。可一夜间,整个舆论环境都变了,很多人将事故的责任和矛头直指小米,质疑其电池和智驾系统的安全性。

而雷军这个每天发好几条微博、隔三差五更新抖音短视频的网红企业家也开始变得沉寂。除了4月1日公开表态:“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外,20多天过去了只是象征性地发了几条微博。

毫无疑问,雷军和小米被流量反噬了。曾经有多少赞扬,如今就有多少批评。

然而,在事故调查最终报告未出前,我们不应盲目去揣测事故原因,更不能因此将责任全部归咎于雷军和小米,更何况是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和公众人物。

其次,董明珠的这段话,很多网友都觉得略显“幼稚”,因为小米汽车和格力汽车毫无可比性。

从车型来看,格力钛主力车型为新能源客车,主要投放于公交系统。而小米SU7属于私家小车,使用场景不同,自然无法比较安全性。

而且格力钛用的是钛酸锂电池,虽然安全性高,但跑不远,只适合跑固定线路。

小米SU7标准版所搭载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Pro版以及Max版则使用的三元锂电池,要考虑续航和性能等问题,技术路线和安全性完全不一样。

从销量来看,截至2024年9月底,格力钛新能源已促成销售订单3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包括复古铛铛车、电动物流车等车型。

小米SU7上市一周销量便突破7000台,2024年全年交付量超过13万台。如此大的数据样本差异,安全性更是无从对比。

这番言论很快被事实打了脸。早在2023年,三亚凤凰机场附近停放的80辆格力钛新能源客车就发生过火灾,据报道,整整80辆中,有67辆过火。

再次当选格力集团董事长,对于格力和董明珠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毕竟“董明珠健康家”的战略刚刚开始,格力这个时候恰恰需要董明珠利用个人IP影响力来推动战略的实施。

可董明珠偏偏选在这个时候连发两次争议言论,不仅影响格力的品牌形象,更是容易被人拿来和雷军、小米做对比。

说起董明珠和雷军的恩怨,始于2013年的那场10亿赌约。

彼时的雷军带领小米以“互联网模式”挑战格力的制造业根基,双方以小米五年营收能否超过格力就此立下10亿赌约。

五年后,格力以微弱营收优势险胜,但次年即被小米反超。可以说,董明珠胜在了当下,而雷军则赢得了未来。

之后小米不仅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在格力折戟的手机领域遥遥领先。更是在造车首年便拿出亮眼成绩,令格力望而却步。

然而比起手机和汽车,空调领域的竞争才是董明珠最忌惮的。

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空调的线上销量增速超过50%,在小米武汉智能工厂投产后,小米空调的年产能将达到600万台,甚至进军中央空调市场,这就意味着已经直逼格力的核心腹地。

更致命的是,小米通过“智能生态”重构用户体验,空调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联动,更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光。反观格力,尽管手握5.1万项专利,但2024年内销下滑10%,外销占比仅14.8%,业务单一问题凸显。

董明珠和雷军不断爆发口水战的背后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

格力坚持“技术护城河”,强调硬件性能与专利壁垒;小米则以“高性价比+智能互联”颠覆传统定价体系。两种不同模式的碰撞下,终究必有一方败下阵来。

因此就有了董明珠炮轰小米没有核心技术、空调销量造假等事件的发生。小米模式正逐步侵蚀格力份额,哪怕是口水战,董明珠也不能输。

业务互侵、资本博弈、舆论纷争,董明珠和雷军、格力和小米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攻防大战。董明珠的炮轰既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表现,也是其个人风格使然。

然而这种“敢说敢怼”却是一把双刃剑。虽能不断为格力制造热度,强化“铁娘子”人设。但这种情绪化表达也会反噬企业品牌形象,甚至沦为市场笑谈。

不管怎么说,董明珠这话一出,恐怕以后真没法和雷军做朋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