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人物-齐宣王
齐宣王的多面人生
从辉煌到遗憾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诸侯纷争不断,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齐宣王田辟疆,这位齐国的第五代国君,以其独特的作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的一生,交织着辉煌与遗憾,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逝世,齐宣王登上了齐国的王座。初登大位的他,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彼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逐渐成为战国列强中的佼佼者,开始对东方诸国构成威胁。而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虽已成为东方强国,但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继续保持优势,乃至更进一步,是齐宣王亟待解决的问题。
齐宣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一即位,便展现出了求贤若渴的姿态。他召回了曾被邹忌排挤而出奔楚国的大将田忌,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重新回到齐国的军事舞台。同时,任用田婴为相,后来又启用田婴之子田文为相。在齐宣王的朝堂上,人才济济,他们为齐国的发展出谋划策,齐国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互动,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孟子,这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怀揣着“仁政”的理想,云游各国,试图将自己的学说推行于世。当他来到齐国时,齐宣王亲自出城迎接,将孟子接入雪宫,虚心请教称霸诸侯的策略。孟子则劝齐宣王与民同乐,推行“仁政王道”,他告诫齐宣王,选拔人才要注重真才实学,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虽然孟子的学说与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路线有所不同,但齐宣王还是以礼相待,给予孟子上大夫的待遇,收留他在齐国。
后来,孟子母亲在齐国病故,齐宣王资助孟子将母亲灵柩送回邹地安葬。孟子守丧三年后再次来到齐国,齐宣王为他提供万钟经费,支持他在临淄城内招徒办学,传授治国主张。
这种对贤士的敬重,使得齐国在当时吸引了众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军事方面,齐宣王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一场内乱,燕王哙竟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这一违背传统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奋起反抗,然而却以失败告终,燕国陷入了一片混乱。齐宣王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扩张齐国势力的绝佳机会,在孟轲、田忌等人的极力劝说下,他果断派大将匡章率领军队进攻燕国。齐军一路势如破竹,燕国军队毫无抵抗之力,仅仅用了五十天,齐军便顺利占领了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哙被杀,子之也被齐人抓住并处死。齐国几乎一举吞并了燕国,这一胜利让齐宣王的威望在国内达到了新的高度,齐国的国力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齐军在燕国的统治却并不稳固。
由于齐军在燕国烧杀淫掠,军纪败坏,很快便引起了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燕人纷纷拿起武器,驱逐齐国侵略者。与此同时,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对齐国吞并燕国的行为表示反对,秦国更是从边境发起进攻,宋康王也临阵倒戈。在各方压力之下,齐国陷入了困境,最终不得不于公元前312年从燕国撤军。这场军事行动虽然前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最终功亏一篑,齐国不仅未能实现吞并燕国的目标,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齐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此后,齐宣王在军事上依然积极作为。在外交联盟方面,他不断调整策略,试图在大国博弈中为齐国谋取最大利益。田婴等合纵抗秦失败后,齐宣王选择联合楚国对抗秦、韩、魏三国。当时,楚国与秦国在曲沃等地展开争夺,齐宣王看准时机,派齐军协助楚军攻克了曲沃。然而,秦国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以割让商于之地为诱饵,成功离间了齐楚联盟。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并出兵攻秦,结果在丹阳、蓝田之战中被秦军大败。
齐宣王为了挽回局面,派兵联合宋国围攻魏国的煮枣,但秦军主将樗里疾在濮水一带联合魏军击败了齐军,齐将声子战死,匡章败走,齐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再次受挫。 公元前303年,齐宣王又联合韩、魏等三国伐楚。在这场战争中,齐军主将匡章与楚军主将唐昧在沘水两岸对峙长达六个月之久。由于楚军防守严密,齐军一直未能找到渡河的良机。后来,一位樵夫的话为匡章提供了关键线索,他告诉齐军,楚军重兵防守之处,河水必然浅;而防守兵力少的地方,河水则深。匡章依计而行,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对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垂沙之战中,齐军大破楚军,唐昧战死。此役过后,联军乘胜攻占了垂丘、宛、叶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被韩、魏两国夺取。齐国虽然在此次战争中没有直接获得土地,但国威大振,楚国和秦国都向齐国求和,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举措,齐宣王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更是影响深远。他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重视稷下学宫的建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经齐威王的发展,到齐宣王时达到了鼎盛。
齐宣王给予稷下先生们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物质待遇。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皆被赐予上大夫的职位,他们“不治而议论”,可以毫无顾忌地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齐宣王为他们修建康庄大道,建造高门大屋,给予丰厚的俸禄。例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赐予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养弟子以万钟”,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养千钟,徒百人”。 在齐宣王的大力支持下,稷下学宫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贤士,人数多达数千人。这里学派众多,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聚一堂,他们著书立说,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儒家大师孟轲在稷下学宫居住了三十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十五岁就来到齐国,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稷下学宫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还成为了齐国的智囊团,为齐国君主提供决策参考。
在齐宣王的时代,稷下学宫达到了其发展史上的巅峰,它所创造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文化教育、治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齐宣王的人生并非完美无缺。在他的统治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他曾有过建造劳民伤财的大宫殿的想法,虽然后来在大臣春居的劝谏下停止了工程,但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他在某些时候未能充分考虑百姓的疾苦。此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或许也没有做出最为妥善的安排。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为齐愍王。齐愍王在位期间,齐国虽然在初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后来由于其一系列决策失误,导致齐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遭受重创,几乎亡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齐宣王后期的一些作为,或许为齐国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齐宣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政治上的任贤为用、军事上的积极进取以及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推动,都使得齐国在他的统治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位居大国之列。他与孟子等贤士的交流,以及稷下学宫的繁荣,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美谈。
然而,他在燕国问题上的失误,以及后期统治中出现的一些瑕疵,也让他的统治留下了遗憾。但无论如何,齐宣王都是战国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的故事和作为,至今仍然被人们所铭记和研究,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