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企业价值:发展、责任与法治的平衡

社会 05-05 阅读:0 评论:0

近年来,关于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讨论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类似“联想争议”的话题,我们需要跳出情绪对立,以法治视角、发展眼光和全局思维审视企业价值,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

一、就业贡献:民营企业的重要社会价值

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经济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个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往往能带动上下游成千上万就业岗位,尤其在经济承压时期,这种“民生托底”功能意义重大。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无数民营企业凭借市场化活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是其不容否定的积极贡献。

但需明确:就业贡献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维度,而非“免于监督”的特权标签。正如制造业需要从“组装代工”向“自主创新”升级,对企业的评价标准也应从单一“规模导向”转向“质量与责任并重”。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企业,既要成为“就业引擎”,也要成为合规经营的典范。

二、合规经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企业无论性质、规模,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合规检查,本质是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的必要举措。例如,对数据安全、财税合规、劳动权益等领域的监管,既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正常监管曲解为“针对民营企业”,甚至渲染“被查即倒闭”的焦虑,实为混淆视听。君不见,无数合规经营的民企在政策扶持下持续壮大,而个别违法违规企业的查处,恰是对绝大多数合法经营者的保护。法治不是企业发展的“束缚”,而是长远发展的“护航者”。

三、自主创新: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光想着高科技,连打螺丝的地方都没有”的论调,看似在为就业“发声”,实则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残酷现实。当组装代工停留在低端环节,核心技术、利润命脉就会受制于人。近年来,华为等企业遭遇的“卡脖子”困境,深刻警示我们:缺乏自主创新的产业,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失去话语权。

鼓励高科技发展与保障就业并非对立。恰恰相反,高端产业的崛起会催生更优质的就业形态——从“打螺丝”到“造芯片”,从“组装车间”到“研发实验室”,产业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岗位数量的增长,更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中国经济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必须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这是国运所系,也是企业的时代使命。

四、理性思辨:避免用极端思维撕裂共识

网络争议中,动辄给他人贴上“利己主义”“走资派”等标签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加剧社会对立。对企业的评价应基于事实而非情绪:合法经营的贡献值得肯定,违法违规的行为必须追责,转型创新的探索需要鼓励。

我们既要反对“唯GDP论”的盲目追捧,也需警惕“逢民企必反”的偏激心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唯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基准线”,让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让责任成为市场主体的“必修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结语

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命题。它既是经济实体,也是社会细胞;既要创造财富,也要守护公平;既需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更要着眼未来锚定发展方向。在时代的浪潮中,唯有兼具责任担当与进取精神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唯有秉持理性客观的社会共识,才能凝聚起推动国家进步的磅礴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