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荐书|不是硅谷,胜似硅谷:中国杭州的“生态型创新”如何改写增长公式?
拉开2025年的序幕,杭州因两股科技浪潮成为全球焦点:AI新贵DeepSeek的爆火出圈与秧bot的全民刷屏。这座被代码重塑的城市,正以独特的创新范式书写中国科技崛起的新叙事。
从"电商之都"到"数字治理标杆",再到如今的AI算力新高地,杭州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2024年杭州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首破2万亿元大关,增加值达6305亿元,占GDP比重攀升至28.8%。这组数字背后,一场"六小龙引领6000新势力"的生态革命正在上演。
当全球产业界为技术封锁焦虑时,杭州的量子计算机正以每秒百万次运算探索新可能——之江实验室最新突破的量子纠错算法,背后是阿里云打造的超级算力中枢、52家"隐形冠军"提供的精密元器件,以及AI小镇初创团队研发的智能优化模型。在这座用代码重写商业规则的城市里,一个"三核驱动"的创新矩阵已然成型:头部科技巨头筑牢数字底座,专精特新企业填补技术断点,200家AI新锐在产业大脑平台上串联起数字安防、智慧物流到AI医疗的创新链。
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杭州破解"创新悖论"的智慧:在老板电器无人车间实现45%的能效跃升,在云栖大会目睹虚实交融的元宇宙诊疗舱,从DeepSeek的爆红看科技跨界的力量——当传统制造、新兴应用与前沿探索形成创新黄金三角,企业每降低10%协同成本,生态价值就会呈几何级爆发。
《杭州模式:DeepSeek与中国算谷》一书深度剖析了这一现象级创新生态。该书不仅揭秘了DeepSeek等"六小龙"的崛起密码,更解码了中国算力经济腾飞的底层逻辑,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多层次的产业生态,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安全垫
多层次的产业生态结构不仅促进了创新扩散,还为城市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垫,为杭州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杭州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产业生态构建路径,形成了涵盖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初创公司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也加速了创新的扩散与应用,成为杭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头部企业作为多层次产业生态的中流砥柱,不仅在资源、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占据着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创新引领和资源整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强者不仅要独行,更要带领‘小伙伴’前行。”以阿里巴巴为例,这家互联网巨头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通过开放平台战略,使中小企业也能共享其先进的技术和资源,构建了一个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阿里系企业通过提供包括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基础设施,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技术进入门槛,同时也通过其广泛的市场和用户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开拓创新的肥沃土壤。阿里的钉钉平台、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先进的智能算法应用,不仅拓宽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应用领域,而且帮助其加速了数字化转型。
除了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外,杭州还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的中小型企业群体,即所谓的“专精特新”企业。截至2024年9月,杭州共有157家企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计拥有478家“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13家、省隐形冠军企业64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这些企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拥有独特的技术和产品优势,能够有效填补产业链中的空白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杭州市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从初创到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数据显示,杭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7711家增长至2023年的1.5万家,占全省的35.9%;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4万家增长至2023年的2.9万家,占全省的25.4%。
初创企业在多层次产业生态中担当着引入新鲜血液、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角色。在杭州中国人工智能小镇,累计科创企业989家,培育创新项目1361个,招引创新创业人员近1.6万名。这里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摇篮,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温床,许多初创企业在这里找到了成长的空间,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曾位于小镇6号楼的杭州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经过7年发展,已成为智能化办公及RPA领域的领军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核心产品包括:Agent智能体、塔斯大模型、IDP(智能文档审阅产品)等。
实在智能于2018年成立。最开始尝试做人工智能加法律相关业务,后来转型做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相关产品,从第一代产品到现在的第三代智能体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在商业上,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现在拥有3000家客户,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为杭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像我们在RPA领域的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杭州创新成果实现的一部分。
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集群效应,杭州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并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结合领军企业的示范作用,使整个产业链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扩散的良好环境。
例如,老板电器的未来工厂通过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帮助公司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生产效率提升4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8%,生产成本降低21%,运营成本下降15%。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未来产业孵化侧重于前瞻性技术研发及早期项目的培育。杭州利用其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政策优势,建立了多个专注于前沿科技研究的实验室和孵化器。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合作网络,促进了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例如,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向,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实验室还积极探索与其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模式,试图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
杭州通过构建"三核驱动"的多层次产业生态,实现了从领军企业到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的产业体系。这种生态结构不仅能够高效整合资源,促进创新扩散,还具备了应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变革的弹性和韧性。通过差异化的培育路径,杭州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场景应用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这一独特的产业生态模式,凝聚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市场的集体智慧,成为杭州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优势,也为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六小龙”与六千条小龙的成长路径
“成长的路径各有不同,但成功的底色却惊人相似。”在杭州的产业生态中,既有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被称为“六小龙”的新兴领军企业,也有6000余家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它们虽然规模、领域和发展阶段不同,但在创新驱动和政策赋能方面却呈现出相似的成功逻辑,共同构成了杭州模式的生动实践。
杭州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杭州科创基金与产业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贯穿早期创业与成长阶段的关键资金支持。
以云深处科技为例,在其创业之初的2018年,杭州科创基金便通过其参股的云栖基金和道生灵境对云深处进行了天使轮投资,并在2019年和2020年持续追加,为其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以及团队扩张等关键环节,提供资金保障,助力企业成功跨越从概念验证到初步商业化的关键阶段,并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增长的跨越。
杭州科创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直投”的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子基金,为企业提供不同阶段的融资支持。产业基金则以“引导放大”为目标,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截至2025年2月,杭州创新基金与杭州科创基金累计批复组建规模突破2054亿元,这标志着杭州资本在助力杭州构建“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生态圈、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六小龙的背后,是政策、资本与市场的精准协奏。”杭州的产业政策以“一企一策”和“一链一策”为核心,为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支持。“一企一策”针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包括研发补贴、人才引进、融资支持等在内的“定制化服务包”;“一链一策”则针对特定产业链,通过补链强链、资源配置、市场拓展等综合措施,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避免了政策支持的“撒胡椒面”,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政策落地效果。
除了“六小龙”外,杭州还有6000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同样表现突出。
在精准扶持企业方面,杭州政府秉持“量体裁衣”的理念,推出“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政策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独特难题,政府深入调研,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政策支持方案。此外,杭州政府推行的“一链一策”,则聚焦产业链的整体协同发展,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产业链的畅通无阻,为企业成长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产业集群的力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协同
杭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已从传统的地理集聚,演进为基于价值链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体系。通过产业集群内的资源共享、技术扩散与市场协同,杭州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生态,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杭州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中心创新、周边制造”的特点。在城市中心区域集聚的主要是研发设计、总部管理等创新要素密集的企业,而在城市周边和产业园区则分布着制造加工、物流仓储等生产要素密集的企业。这种灵活分散的布局,既保证了创新资源的集聚共享,也兼顾了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和成本控制。
领军企业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着技术扩散和资源整合的关键角色。通过技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杭州滨江区,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与成效。
以阿里巴巴为核心,其凭借强大的电商平台运营能力,与众多围绕电商服务的中小企业紧密协作。小型物流企业借助阿里巴巴的物流大数据平台,精准优化配送路线,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众多网店代运营、美工设计等小微企业,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业务快速拓展。
与此同时,海康威视作为数字安防领域的领军企业,与区内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在研发环节,与芯片研发、算法优化等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协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生产制造方面,带动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等企业发展,通过供应链协同保障产品质量与供应效率。
这种协同模式,不仅让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共同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彰显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巨大优势。
“没有协同的集群,只是一盘散沙。”杭州通过"链长制"和产业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协同机制的形成与优化。由市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全面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配置,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协同效率与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杭州的产业政策鼓励“鲲鹏企业”,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和“链主企业”,即在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企业,发挥链接作用,通过供应链协同和产业联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
杭州市余杭区设立3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专注于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不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还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并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还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科研成果市场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在招商和企业培养机制之上,杭州建立了一套企业服务、联络、互助的高效机制。这套以“小镇”模式进行企业管理、服务的模式,是当地行政工作第一线,也承担了大量信息往来的功能。也是因为这一模式,当地企业普遍认可,杭州的行政工作是“润物无声”的。
2024年,物联网小镇为34家企业协调实验室共享,节省研发成本超1200万元。小镇模式高度符合产业发展理论中的“集群”模式,相关产业链条上下游聚集,不仅降低企业协作成本,更催生了独特的“链式创新”——海康威视的视觉算法被服装企业用于质检,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反哺物流算法优化。一位投资人总结:“在杭州,你永远不用从零开始造轮子。”
杭州通过实施“链长制”、设立产业基金、建立行业小镇等策略,巧妙地将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为高效的协同网络。在这个体系里,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作用。从城市中心的创新高地到周边的制造基地,一张全面覆盖、紧密协作的产业网已经形成,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新书信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75518
郑永年教授最新力作——《中等技术陷阱: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挑战》,直面中国科技发展重要议题!
IPP荐书|文科已死?不,是教育得了绝症IPP荐书|特朗普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从2016年开始说起……关于IPP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