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被抱”和“少被抱”的孩子,不用等长大,3方面差异就很明显

社会 05-08 阅读:10 评论:0

有孩子后,全家人的生活重心都围着孩子转。不少爸爸开始琢磨早教,买绘本、囤玩具,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但很多人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拥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甚至比这些都大。

这在很多家长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孩子连话都不会说,他能懂什么抱抱和不抱抱的区别?

但其实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国内外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才总结出来的。

一、抗挫折能力不同

关于这个结论,在很多家长看来,其实是非常的反常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对孩子频繁的拥抱,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将来生活中很多的事都无法独立。

但事实却并非这样。

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在追踪了两百对有孩子的家庭5年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在这两百对家庭里,被多抱抱的孩子比被少抱抱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更强。

因为拥抱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在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后,他才会勇于去尝试这个世间的新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后,才不会轻言放弃。

例如,科学家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分别对被多抱抱的孩子和少抱的孩子,做了一个玩积木的实验。

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家会不小心将孩子玩的积木给碰倒。

积木被碰倒后,被多抱的孩子会愿意继续重新将积木搭建起来,继续尝试。

而少被抱的孩子,却选择了放弃,不敢再做新的尝试。

所以,父母在孩子尝试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不管成功与否,要及时给予孩子拥抱和鼓励。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学会拍拍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拥抱,然后夸奖孩子:“我家宝贝真棒,都学会拍拍手了。”

让孩子能够在拥抱中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自身抗挫折的能力。

二、性格差异明显

孩子将来是阳光开朗还是胆小内向,从拥抱中就能看出端倪。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性格,是在孩子学会说话,慢慢开始懂事后才逐步形成的。

但其实孩子的性格形成,在孩子刚生下来的前6个月,就能够看出孩子的性格底色了。

比如有些亲戚上门来看孩子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出这个孩子是活泼一点还是闷一点。

有实验表明,多给孩子拥抱,积极的回应孩子,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更加的阳光开朗。

孩子在父母的拥抱中能够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让他们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渐渐地不会感到害怕。

变得开始充满探索欲,无论是玩玩具,还是爬行训练等都会变得更加的积极。

而这些行为,到了孩子学会说话,上幼儿园以后,进一步就会表现为比较愿意社交,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而缺乏拥抱的孩子,则更加容易变得内向敏感。

因为他们在对这个世界最陌生的时候,没有能够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导致他们处于长期紧张的状态,从而变得更加的敏感。

比如缺乏拥抱的孩子,在听到家里有一些声响的时候,非常容易被惊哭,对于一些亲戚和家长的亲昵举动,也表现得较为冷淡。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让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些变化,会下意识地采取防御性的行为。

因此,父母在养娃过程中,要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抚。

比如每天用手掌,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背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

三、亲子关系不同

很多新手爸妈都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只需要满足其生理需求,喂好奶,换好尿布,哄好睡就行了。

这个时候即使做一些亲密的举动,孩子也啥都不知道,只是在白费力气罢了。

事实上,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的,特别是在被抱的过程中,他们的安全感会更足,从而进一步地对父母产生更深的依恋关系。

有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频繁地拥抱孩子,能够让孩子更早地识别父母的声音,比缺乏拥抱的孩子至少要早两个月。

这种早期亲子之间的互动,会进一步地加深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在将来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咱们这些当家长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也更应当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别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才开始感慨“这孩子咋就跟我不亲呢?”

孩子来到这个人世间,第一件要学的事就是爱,只有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满满的爱,才能够让孩子在长大后,能够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试着多拥抱一下孩子,让孩子学会什么是爱,这样孩子才会试着去爱别人。

结语

总之,家长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拥抱,对于孩子而言,经常拥抱并不会惯坏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你想啊,你有多少年可以抱孩子呢?等孩子长大了,可能碰都不让碰一下了,又或者是我们抱不动了,所以,珍惜能抱孩子的时光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