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第五节:心态多元的“蒜子”论
五:心态多元的“蒜子”论
难以想到的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解释人灵魂(即自我心态)时,就有了一个模糊的层次定位,人的灵魂:即欲望丶激情和理性。为什么将近两千年过去,直到约翰洛克揭开了“人本位”,人类认识人性自我(系统)才摸准了方向?!
为什么人类对人性认知,会经历几千年弯路?原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一直都存在大遍空白,很多自然规律没掌握,不解的自然现象,只能凭想象去神化,导致了宗教迷信的趁虚而入,神本位(也是唯心论)观点,才主导了社会意识形态,才让人类的认知推理无缘真理。多民族的宗教意识锁定了“神本位”的强势主导,让“自我解释”误入了错解空间。没有唯物论和人本位这两个前提,认识人自我之本性、常态行为和人个性支配,只能在黑白混淆中作有了荒谬式的错解。对人性“自我”的理解,抛开了心态系统的定位,自然只能凭空想象!
人类有了“人本位”的近几百年的时间内,解读自身灵魂的历史,也是一段曲折的坎坷的心路探索史…
人作为自然动物世界的一员,生理系统与哺乳类动物相似或雷同性,只是人类因为有了智慧的头脑才延伸出了一个自我心态系统。
本能单元之外的部分,是随着后天的心智拓展才有的,不同人拓展程度不同,导致先天固有的本能单元的自我空间被挤占,呈现出不同人本能单元在心态多元中的占比不同,差异明显,比如有人本能单元占比不到10%,有人大于90%。
多元成分是随着后天的心智拓展才有的,心态元素即单元所属的具体欲望、感觉、意愿、执念等感觉点,因人的心智拓展程度不一,心态元素的密度也是因人而异,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同人心态多元格局不一,本能之外的成分一旦占比很大,原始的本能中心会发生位移,心态就会定位非本能中心…正因为多元此起彼伏,并不同步发展,本能在心态总体中的占比不同,构成自百人百心。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心态重心或心态多元不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成长环境打造,既有的思想意识和习俗文化影响,周围人认知逻辑影响,自身的受教育的程度影响,还有个人的情结左右…
比如,婴儿在不会说话的那一刻,就敏感于吃喝,呈现出人先天的本能行为;少儿期敏感于吃喝的同时,也兴趣于玩具,这就是本能之外,好奇心激发了兴趣点,玩具会让绝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激发,然后有了兴趣凝聚,这是兴趣驱动。
不同少年的兴趣凝聚点也是不同的,有爱猫狗动物类,有爱布娃娃温情静态类的,有爱枪械类的,有爱蹦跳刺激类的,有爱小汽车动感类的,也有很多是看到别人玩,刺激了个人兴趣去跟风的!条件落后的地方,没有经历玩具的孩子,也会经历乡村周围的野外体验,经历着另一个氛围圈的“玩”法…
正是这个“玩”,让人类认知的猎奇天性有了释放,于是心态中的喜好,兴趣凝聚,爱好,都会参入心态支配的循环中,喜好有了行为习惯便成习好,习好的定位,让人有了习性。
正因凡人都有所好,所有人都会因兴趣凝聚而让喜好固化,于是,让我们看到了心态系统中的习性单元——即习好和情结。
同样一个玩具,有孩子只是随着兴趣释放后,不再感兴趣,这是兴趣路过;有的则玩出了花样,会让兴趣深入到兴趣凝聚,进而痴迷,兴趣凝聚会释放动力。兴趣本身就有驱动力,兴趣的开始,叠加了好奇心,才释放着内心动力;
有孩子玩的时间长了,则是若即若离失去了当初兴趣,出现动力减退;有的孩子早玩够了会出现“移情别恋”,这是兴趣的漂移,人的习性决定于兴趣凝固,兴趣漂移的人是没有习性的!
单从人的不同“玩”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兴趣点不同,但不一定让人的痴迷,因为喜好的拓展有深浅,决定了习好也有深浅。
在心态大系统里,有本能欲望意愿板块、有求生智慧板块、情感板块、自尊板块、责任板块、有习好情结板块,有理想信仰板块等几大单元,都是在人成长中才有不同程度的内容扩增,正是人心态多单元的各占比不同,才造就了人的心态多元格局(即自我格局)因人而异,才有了人类世界人性的五颜六色。
可以形象的比喻人心态多元,如同一个蒜子球一样,原始的“本我”只是初始未分裂的、单一的、带着蒜杆的“蒜子球”,在跨越初始的成长期之后,才有模糊的多元轮廓,再后才有了原始蒜球分裂后的多元,形成围绕着蒜杆的多元组合蒜子球。只是分体蒜子大小程度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个别分体蒜子,比其他几个分体总和还要大,有了重心定位在最大分体蒜子上。让蒜子球重心不在原有的蒜杆上…
本人提出了“蒜子论”观点:自我心态拓展才会形成心态多元,如同“蒜子球”,即“蒜子论”观点。
正因为心态单元在拓展过程中,各单元有其量的变化,决定了人成长过程,心态多元格式并非随时在改洗,因为多元格局是一个成长渐变的过程。静止不变是相对的,可变才是绝对的。因此,人成长的过程,心态多元格式也是可塑的。
这里可以把心态多元支配的轮换称为心态走式,心态重心从这个单元位移到另一个单元多元称为心态变式,支配点出现周期性轮位只是稳定的循环式,并非心态变式,心态重心出现非周期性位移才是心态变式。人的存在首先是生存,决定了本能欲望随时会参入周期性支配;正因心态多元拓展存在“超本能”态势,决定了人的多元格局,有时是非本能重心;
同时多元之间,同一单元子体之间都存在着彼此牵制,在意的单元子体有时激化,导致了心态重心有突变,说明人的常态中,偶发心态重心漂移(心态变式),也是可能的。
一个中学生沉迷于游戏,说明重心位于习好;当人在青春期时敏感于异性时,这是荷尔蒙摧化,让人有了春潮涌动,此时人心态重心位于春潮涌来的激情——爱情;有人一生奔波只为钱财,重心锁定于本能利益;有人为了事业打拼而废寝忘食,重心锁定于事业追求…
上段的推理,说明人成长期才有心态可塑,多元格局是个慢变过程才定位的,决定了心态重心不会轻易位移;人过了成长期有了重心锁定,也带来多元格局定位的稳定式。人正是彼此的心态多元格局和重心定位不同,才有了“人面百孔”;正是不同人心态的重心点不同,本我又在向社会索取,“外我”单元又在牵制或克制“本我”,才有人心难测。“人心隔肚皮,知人难知心”…(待持续→看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