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战术?欧盟推迟C919适航证,没想到波音先破防了
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称,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突然放话:中国商飞的C919客机想拿欧洲适航证,再等个三到六年。
欧洲人最近玩了一手“拖延战术”?
这操作就很迷。要知道,商用大飞机的认证周期通常也就一两年,拖到六年,明摆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问题”。毕竟C919的海外定价是0.99亿美元,比空客A320Neo便宜1000多万美元,比波音737MAX更是低了近2000万。
价格屠夫进场,欧洲人当然得护犊子——空客可是亲儿子。
但有意思的是,这场博弈里,真正的“冤大头”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波音。
C919:推迟适航证?早留了后手
欧盟这一招,表面上看是给C919的国际化泼冷水。毕竟,欧洲市场是全球航空业的高端战场,拿不下适航证,意味着短期内很难和空客、波音正面硬刚。
但目前,C919已经通过双边协议拿下了27个国家的适航认可,包括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甚至欧盟内部的西班牙也和中国签了互认协议。
换句话说,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拖延,顶多是让C919进欧洲的流程变复杂,但绝非“封死”。更关键的是,C919的核心目标市场本来就不是欧美。
亚非拉、中东、东南亚这些新兴航空市场,对价格更敏感。比如印尼的翎亚航空,早就签了C919的订单;中东的土豪航司们虽然爱空客波音,但如果有更便宜的替代品,未必不会动心。
所以,欧盟的拖延战术顶多算作“减速带”,远不是“路障”。
有人会说,欧盟这么干,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空客啊?其实未必。
空客确实暂时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问题在于——它本来就不靠“防住C919”吃饭。空客的订单早就排到2030年了,A320系列根本不愁卖。
欧盟的举动,更多是“防御性动作”,防止C919未来坐大,而不是解决空客的眼前危机。
真正该破防的是波音。
波音这几年已经够惨了:737MAX连续坠机、工厂品控翻车、订单被空客碾压……现在又赶上C919崛起,简直是雪上加霜。但最讽刺的是,压垮波音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不是中国商飞,而是美国自己的“高关税手段”。
特朗普时代留下的“遗产”之一,就是对全球盟友和对手无差别征收高额关税——欧盟飞机30%,加拿大35%,中国更是高达135%。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航空公司头上:买波音的飞机,不仅机身贵,后续维护、零件更换全得挨宰。
举个例子:瑞安航空(欧洲最大的廉航)之前想买波音737MAX,结果因为价格谈崩了,转头就去和中国商飞聊C919。
为什么?因为波音的报价里,关税占了太大一块,航司们是真扛不住。更惨的是高关税还逼着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比如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的飞机用更多非美零部件,加拿大庞巴迪直接把支线客机业务卖给空客……
大家都在躲美国的关税大刀,波音的市场自然越缩越小。所以波音的困境,本质上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反噬。
美国的“保护主义”,正在杀死波音,C919的胜负手不在欧洲
过去十年,美国沉迷于“关税大棒”和“技术封锁”,以为能逼死竞争对手。结果呢?中国商飞搞出了C919,空客趁机抢市场,波音反而因为成本问题被全球航司嫌弃。
对C919来说,欧盟的适航证重要,但没那么致命。真正的胜负手是两点:
1.产能:目前商飞的年产能在50架左右,和空客、波音动辄几百架的规模没法比。先搞定供应链、爬升产能,才能谈全球竞争。
2.可靠性:新飞机最大的门槛是“口碑”。如果C919能在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安全运营五年以上,欧美航司自然会动摇。
至于波音?除非美国自己把关税政策推翻,否则它的苦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