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票房暴跌2000万! 年轻人宁愿刷短视频也不看电影了?

推荐 05-07 阅读:40 评论:0

五一小长假刚过,电影行业就挨了记闷棍:全国票房7.3亿,比去年直接腰斩52%,观影人次暴跌1900万。 北京CBD某影城经理苦笑:“5月3日黄金场,六个厅加起来就卖了12张票,保洁阿姨比观众还多。 ”更扎心的是,抖音上“五一电影避雷”话题播放量破5亿,年轻人喊着“宁可在家刷短剧,也不花钱看烂片”。

今年五一档10部新片扎堆上映,票房冠军《水饺皇后》却只拿下1.8亿。 这部讲香港创业故事的电影,被豆瓣网友狂喷“剧情比速冻水饺还冷硬”。 票房亚军《猎金游戏》更惨,号称金融版《孤注一掷》,上映三天就因“职场悬浮、全员恋爱脑”登上微博热搜。

老片反而撑起半边天。 春节档的《哪吒2》上映三个月,五一期间硬是靠6%的排片抢下7600万票房。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明显:宁可三刷动画片,也不想为敷衍的新片买单。

票价成了另一个导火索。 全国平均39.6元一张票,看似比演唱会、旅游便宜,但年轻人早算过账:“一张电影票钱够充一个月视频会员,还能躺着看30部电影。 ”猫眼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影院上座率跌破15%,创下近五年最低纪录。

短视频平台正在疯狂收割观众。 五一假期抖音电影解说类视频播放量暴涨230%,《三分钟看完XX电影》成流量密码。 一位杭州观众留言:“《猎金游戏》片长128分钟,我看完解说只花了2分半,还省了40块钱。 ”

影院经理们有苦难言。 上海一家影城尝试降价促销,工作日下午场卖到19.9元,结果上座率还是不到20%。 “现在年轻人进门就问WiFi密码,买杯奶茶就坐按摩椅刷手机,压根不关心放什么电影。 ”

片方也开始甩锅。 原本定档五一的《独一无二》突然撤档,导演发朋友圈暗讽:“观众不懂艺术! ”可观众更毒舌:“拍得烂还要我理解? 我加班挣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类型扎堆让市场雪上加霜。 今年五一档四部商战片、三部爱情片,被网友吐槽“换个片名都分不清谁是谁”。 男性观众占比涨到43.8%,但男性向的《雷霆特攻队》拍成“中年油腻男耍帅大全”,逼得游戏宅男宁愿回家打《黑神话:悟空》。

行业报告揭露更残酷现实:中国电影市场两极分化加剧。 投资5亿的《速度与激情11》特效堆满屏幕,剧情评分却只有4.9;成本800万的悬疑片《大风杀》豆瓣开分7.2,排片却不到1%。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直言:“现在拍电影就像开盲盒,要么赌爆款,要么等扑街。 ”

替代娱乐正在碾压影院。五一全国旅游收入1.2万亿,密室逃脱门店排队三小时起步,连广场舞大妈都转战直播间打赏帅小伙。 有观众调侃:“以前约会三件套是吃饭逛街看电影,现在变成撸猫、剧本杀、拍抖音。 ”

政策调控反而加剧混乱。 五一档10部新片挤破头,非档期周票房经常不足2亿。 3月上映的文艺片《山间铃响》导演控诉:“我们排片全给午夜场,观众又不是吸血鬼!”

观众审美升级速度远超行业预期。 猫眼调研显示,71%的95后认为“电影必须提供情绪价值或社会思考”,但五一档影片里,能引发共鸣的不足两成。 当短视频博主用五分钟讲透《周处除三害》的人性挣扎,影院里却还在放“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套路。

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扯下。 五一档期间,某票务平台被曝票房注水:凌晨两点恐怖片场次显示“满座”,实际监控拍到放映厅空无一人。 观众彻底失去耐心:“把拍烂片的钱省下来,给放映厅装个空调不行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