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中原是不是侵略?为何有些人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历史 05-04 阅读:286 评论:22

您说清朝是侵略?那得先问问老祖宗们当年是咋想的。

十七世纪那会儿,东北起风了,一群穿皮袄的爷们,扛着八旗大旗,杀入中原。可别以为他们只会打仗,进了北京城,他们头一件事,不是抢,不是烧,是拜老祖宗、修《明史》、盖祭坛。

从头到尾,清朝干的不是推翻文明,而是续写文明。这账,咱得细细掰一掰,看清楚再说话。

是侵略?还是正统?真相全写在石碑上!

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的赫图阿拉建起后金国,八旗旗下,女真部族合而为一。这一年,明朝天启年间,辽东烽烟未起,大明朝廷还在宫闱党争里打滚。

1644年,顺治帝挥师入关,定都北京。八旗铁骑,骑着草原的风,穿越山海关,站在了明朝龙椅前。

清军入关,手上有刀,心里装的却是“继明正统”的算盘。顺治帝头一件事,敕令保护明朝皇陵,还亲自去十三陵祭拜先帝,把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一脉列入帝王庙,继续供奉。这套操作,摆明了告诉天下,清朝不是来灭国,是来接班。

皇太极在1636年就改国号“大清”,放弃汗号,自称皇帝,开始效仿明制设六部、修国典,学习中原礼仪制度。

大清朝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参以旧制,揉以新意,修订清律,推行科举,立太学,尊儒兴文。清廷大力推广孔孟之道,把儒家理学列为官员必修课,编修《明史》,修复礼制,昭示天下大统未绝。

面对数百万汉民,满族二十万丁口显然不够看。征服靠马刀,统治靠人心。清廷很清楚,靠八旗铁骑征天下可以,想要治天下,必须正统冠冕加身。这一点,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做得滴水不漏。

康熙年间,修筑的帝王庙里,把明朝十七帝列入香火供奉,清帝亲身祭祀,昭告四方。更在文字上,用“继大明统绪”的表述,确保史家笔端自有公论。用《春秋》正朔理念,“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改年号,易服章,重修典籍,完全沿着中国历史的轨道疾驰。

清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是在明清断代的废墟上,一砖一瓦堆起来的。文庙重开,太学重振,国子监复建,孔子地位尊崇无二。《大义觉迷录》里,雍正帝亲口定下论调:“德在外远者则大统集于外远。”只认有德者君天下,不认什么夷夏之分。

从1644年北京建都起,到1683年郑克塽降清,大清用了近四十年时间,从关内到关外,从长江到台湾,把中原旧势力收拾殆尽,换来一统华夏。这不是简单的战争胜负,更是文明接续。

接下来,天下表面安了,风波暗里还在翻。郑家父子三代,台海之上,还在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这场绵延数十年的角力,才真正验证了清朝统治的正统资格。

郑成功三代打擂台,清朝稳住了江山!

1645年,郑成功在福建起兵,拥立唐王朱聿键,自称延平王。这时候,明朝遗民纷纷响应,浙江、福建一带烽火连天。郑家靠着海上优势,紧握台湾咽喉,一守就是三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兵败,台湾归顺。清廷派施琅率军东征,打得郑军无路可退,郑克塽亲手献上印玺,终结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反清复明梦。

这一场海峡之战,不止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胜利。台湾自此归入大清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皇帝在《圣谕》中宣称:“朕统御宇内,率土生民,皆朕赤子。”一句话,把岛内岛外,华夷汉蒙,统统纳入大一统格局。

清廷并没有在胜利后大肆屠戮,相反,积极推行文教。福建台湾府设学,推广儒学典籍,修文庙,兴教育,设贡举。地方官员奉命劝课农桑,平抚民心。

清廷还专门赦免投诚官兵,保护百姓财产,降低赋税,开放通商,逐步让台湾与大陆社会经济融为一体。

对郑氏旧部,清廷采纳怀柔政策,优待归降者,征召有才之士入仕,推行明清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地方庙宇和孔庙重修,尊孔礼仪遍及市镇。通过一系列文化认同工程,台湾很快在心理上也归于大一统体系之内。

在这一过程中,清廷从未刻意抹去明朝痕迹,而是以一种宽容姿态,把明遗民、明文化纳入国家体系,给予尊重。清朝皇帝亲祭孔庙,不遗余力修缮先贤之庙,与前朝文化形成连续性,这种文化政策的运作,大大增强了政权的正统性。

郑家三代的血战,台湾归顺的和平整合,清朝以极低的代价完成了全国一统,不靠屠刀,只靠政策和认同。这种统合模式,为后来的雍正、乾隆治理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正统之争,并未就此结束。到了雍正年间,还有人站出来质疑清朝“夷狄入主”的正当性。曾静案,把矛盾推到台前,雍正皇帝亲自下场,打响了文化战场上的收官之战。

曾静掀桌子,雍正拿出杀手锏!

1728年,曾静在湖南鼓吹反清复明,大肆宣传“华夷之辨”,质疑清朝正统地位。他说,夷狄不能为君,中国必须由汉人执掌。事情闹大了,惊动朝廷。

雍正帝亲自审讯,命人编纂《大义觉迷录》,逐条驳斥曾静观点。雍正指出:“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用历史事实告诉天下人,德才是天命所归的标尺,出身无关正统。

《大义觉迷录》一书,不是普通宣言,而是系统梳理了清朝的政统观。雍正提出,国家之正统,不以族类论,只以德性论,只以天下一统论。用理学正统解释清朝统治,用儒家价值观重塑政权合法性。

曾静最终认罪伏法,曾静案结束后,“华夷之辨”思潮急剧式微,清朝正统观彻底定型。雍正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理藩体制整合,消弭民族对立。通过统一的儒学教育体系,清廷在全国推行德治,强化大一统国家认同。

同时,清廷加速边疆治理,康乾盛世时期,统一台湾、平定西藏、治理新疆,疆域版图远超前朝,形成空前巩固的多民族国家格局。雍正帝强调:“欲成中外一家之规,必去华夷之辨。”明确提出,只有消弭夷夏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刘正寅|正统承绪与华夏认同:清朝大一统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11-13.

邹建达:明清两朝对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11-07.

论清初“正统”论建构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02-07.

杨念群:诠释“正统性”才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观风闻.2016-01-11.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08 11:19:21

    满人最开始连汉字、汉语都不会,通古斯来的,语言文化全部不通!制度体制完全不一样!满京政府,办公的时候需要汉人翻译!满清初期的皇帝,都不会说汉语,根本就是“兴于东海,与中国无涉”。

  • 2025-05-07 11:17:07

    沙俄的历史才三百年吧,沙俄感谢满清奠定他几千公里的领土版图

  • 2025-05-09 13:16:47

    正不正统,也统治你们汉人两百多年

  • 2025-05-08 17:49:10

    东亚的地盘,就是满清拱手送俄,这是源头性问题

  • 2025-05-08 08:31:23

    不否定清朝的历史意义。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多民族大一统封建王朝,奠定了我国九百六十多万疆域基础,涵养了四万万人口,完善了封建王朝制度,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曾抗击列强守土卫国,也曾偿试改革试图自救,也曾偿试探索推动封建王朝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之路。最重要的是将大一统思想传播给了每一位国人。

  • 2025-05-04 17:12:21

    清朝鼎盛时期很厉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康熙皇帝和索额图,提出中俄两国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地区属中国版图,以西地区属俄国版图。

  • 2025-05-08 17:47:22

    满清入侵,给辽东造成了大屠杀和大量军费耗散,妥妥的敌国入侵。满清酋长说“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是中国的主人”

  • 2025-05-08 08:11:31

    不回避清朝的过失,清朝皇帝搞的剃发易服、文字狱、跑马圈地不得不承认是典型的民族伤害,清朝的闭关锁国、卖官鬻爵、思想禁忌、𣄃民分治也是最终清朝落幕的主要原因。

  • 2025-05-04 17:11:08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索额图提出三个中俄划界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第二个方案:是以东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第三个方案是以远东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乌第河以南,包括库页岛,都属于中国的版图。

  • 2025-05-07 11:16:10

    剃发易服、大规模屠杀、跑马圈地、逃人投充、以满代华、迁界禁海、毁灭科技文化、大规模文字狱、焚书毁书、篡改历史、崇洋媚外、条约赔款、辫子戏洗脑、联洋制汉,这不是侵略?日本人羡慕坏了!

  • 2025-05-08 08:33:36

    你要是清朝未必比他做的好。

  • 2025-05-04 17:12:10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康熙皇帝和索额图,提出中俄两国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地区属中国版图,以西地区属俄国版图。

  • 2025-05-04 17:11:17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方代表团长是索额图,俄方代表团长是戈洛文,索额图提出三个中俄划界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戈洛文对这个方案表示反对,第二个方案:是以东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为国界,以东属中国版图,以西属俄国版图,戈洛文对这个方案仍然反对,第三个方案是以远东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乌第河以南,包括库页岛,都属于中国的版图,俄国的戈洛文提出,中俄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国界,索额图对此坚决反对,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以索额图提出的第三个方案最终签定完成。

  • 2025-05-08 17:45:58

    通古斯,他们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你说个🥚啊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